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救市 刻不容缓(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 13:53  《小康·财智》

  范福春否认“不救市”论的背后

  曾有媒体报道,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发言,表示证监会不会充当股市救世主的角色,政府不会救市。

  范福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决否认:“我从没说过政府不救市,那都是误传。”

  究竟是媒体误传,还是范福春口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他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探出一点“救市”的端倪。

  “股指的波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问题非常复杂。作为监管者,我不会对股市的点位发表任何意见,但监管层应对造成市场波动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范福春强调。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就算监管层出手救市,也不是救大盘指数,将更为注重股市的健康成长。

  “投资者应该对中国资本市场充满信心,中国市场依然乐观。”范福春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解释,“其一,中国的宏观经济依然向好,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经济增长控制在百分之八,CPI增幅控制在百分之四点八;其二,去年至今年是上市公司业绩提高最快的一年,公司回报率大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极大改观;其三,市场监管大大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有很大改善,市场风险正在降低。”

  范福春的说法与尚福林的态度不谋而合,两人都鼓励投资者要对中国股市有信心。这是否预示着,如果股市再度下跌,监管层将很有可能出台相关的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只能靠投资者的个人智慧去判断。

  当谈及证监会是否会采取相关政策救市时,范福春坦言:“当前,市场信心是影响股市涨跌的最重要因素。政策方面并不会有大变化,至于基金审批仍将按部就班,而红筹股回归等事项尚无时间表。”

  范福春强调:“中国股市是转轨中的新兴市场,波动难免,投资者要有心理准备。入市就要承担风险,股市不是什么人都能炒的。投资者要增强风险意识,承受能力不强的中小投资者一定要审慎入市。”

  对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层对股民的风险教育还没结束。诚如金岩石所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投资股票受到的损失是投资人自找的,投资人实际上是在为国家分担风险,为国民经济做着直接和间接的贡献”,股市暴跌至此,已不单单是投资者的责任了。如果我们的监管部门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反思自身的责任,我们无言以对。

  监管部门别放“空炮”,

  救市需要行动

  6月末,新华社发表署名文章——《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大篇幅阐述“在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曾经同样以《关于股市的通信》为题,发表了一篇关于类似的文章稳定股市。

  此次新华社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在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被投资者视为救市信号。虽然这次的同题发文和16年前一样,清晰地表达了管理部门的维稳意愿,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大盘继续下挫,一度跌破2600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完全不同的结果,对此,著名经济学者黄湘源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国股市的情况跟16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该随之改变。16年前,政府几句话就可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现在就算打一把政策“白条”也没用。

  诚然,如黄湘源所说,如果监管部门光拿画饼充饥的“信心教育”去救市,那么,救市行情的“希望变失望”也许将一再地重演。

  “就当前而言,手握生杀大权的有关部门少说几句打击市场信心的话,少做几件不利于投资者的事,就已经是给股民的最大利好了!” 黄湘源言语辛辣,一语道出股民的心声。

  可见,任何救市的空话都不如把政策落实于行动来得更重要。中国股市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改革完善,同时,也只有很好地保护好了投资者的利益,中国股市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管理层该打好哪几张“救市牌”?

  总结规律,我们知道,证监部门几乎每一项调控措施的出台,都会让机构从中获得巨大收益,而广大股民则基本上都是受害者。

  以去年“5.30”事件为例,监管部门出台印花税方案的初衷是引导股市的健康发展,其结果却大相径庭。机构和国际热钱受创有限,中小散户则措手不及,损失极其惨重。很多时候,证监部门的初衷虽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却坑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这样的例子乏善可陈,大小非解禁政策,降低印花税,货币从紧政策等,管理部门采取这些措施的初衷都是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促使股市健康发展。然而,结果却是,救市没有救成,反而把许多散户兜里的钱流向了大庄家和热钱投机者。忠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证监机构的天职,在救市呼声不断高涨的敏感时刻,证监会是否能够出台“行之有效”的救市措施,成为股市关注的焦点。

  有关专家建议,管理层首先必须做好中国股市的定位,让股市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股市本来应是创造真实财富的企业融资场所,公民投资股市,就是在支持国家建设的同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现状是,中国股市几乎成了银行、大型国企圈钱的工具。证监会必须正视中国股市现状,做好股市定位,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其次,鉴于中国股市的很多机制还不完善,针对当前资本市场上存在的种种不良交易行为,专家建议管理层打好这三张救市牌。

  第一张救市牌: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目前,中国股市大起大落,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冲交易,监管层在当前股指低位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衍生产品试点。同时,监管层还需推出相配套的组合性保护措施,对冲投资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这些市场交易制度的改革可能会有效激活市场。

  第二张救市牌:阻止恶意圈钱套现。上市公司融资和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但绝不应该是恶意“圈钱”。因此,应从制度上规范再融资,加强对再融资信息披露的监管,对数额较大的再融资事项引入分类表决制度,让中小投资者拥有更多话语权。对于势如洪水的“大小非”解禁,管理层可以考虑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第三张救市牌:设立平准基金。多位知名学者认为,按照2008年A股市场20%整体盈利增速的保守预期,目前市场的动态市盈率已经不到20倍,市场已经具备了价值,只是人气极度缺失而已。如果能够由政府通过特定机构(证监会、财政部等)以法定方式设立平准基金,通过对市场逆向操作,熨平市场的剧烈波动,投资者信心自然而然会得到平复。

  更有专家建言:问题层出不穷的监管部门最好建立金融首长负责制,把政策的不利影响追究责任到个人,提高证监会的行政效率。证监会应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市场需要的不是什么假大空的利空,而是切实行之有效的措施。监管部门应摒弃只注重口头承诺的坏习惯,只有这样,中国股市才能走出阴霾。否则,中国股市绝不会走上理性的轨迹,股市甚至还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历史上中国政府的救市

  政策回顾

  1994年:三大政策“救市”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1999年:“5.19”行情

  1999年5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召集全国券商讨论国务院有意发展证券市场的意见。其后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申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2002年:暂停国有股减持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2004年:“国九条”出炉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

  中国2005年的股改几乎可以说是那轮大牛市的助推器,原因呢就不用多说了,可以把它叫作“股改红利”。

  2008年:降低印花税 大小非解禁

  2008年,监管层本想通过降低印花税方案遏止股市暴跌,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小非解禁方案的推出,也没有起到促使股市健康发展的作用。截至2008年7月,所有利好政策落空,股民希望政府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救市措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