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环球企业家杂志陈婷与张亮谈创刊15周年(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 14:01 新浪财经

  再一个我们的品牌活动,我们环球企业家大讲堂,我们的高峰论坛,每年跟新浪合作也非常密切,我们所涉及的几乎所有的品牌活动我不是唯钱是图,不是有钱赚就做,就是唯定位去做,推动商业国际化,我做的所有的事情是在这个定位之下,用国际视野专业精神的价值观的领导下去实现的,这个过程里面故事蛮多,我今天就不详细讲了,就有一点你一定要坚持走你自己的路,这是大家共同确定下来的,无论是编辑部的还是经营系统的,大家最后的方向是一致的,在这个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内部的技术层面的沟通永远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或者只要你大家都认同这个方向跟愿景的话,技术层面永远是可以解决的。

  主持人权静:那刚才通过两位的介绍,我们也能得出这样的概念。《环球企业家》一直是一个领先的杂志,不管是若干年前中国企业家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环球企业家》就在以国际化的事业审视这个族群。那我们看当前的情况,可能当前的媒体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这个报道是不是要这么长,或者在资讯这么丰富快捷的情况下,是不是还要坚持深度的报道,面对当前新的环境,《环球企业家》在内容和理念上有没有一些调整?思路有没有一些变化?

  陈婷:我觉得大方向我们是不会轻易变的,如果轻易变的话,那就不是我们的方向了。就跟做人一样,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在你的少年时期就确定下来,大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短时期内甚至非常长的时间内我们都不会变,但我们也不会是不与时俱进的,比如说人家在做那个,关心那个,你还做这个,我觉得这个里面等一下张亮也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案例,比如512地震,我们记者也是第一时间走到一线去报道,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就只做500强CEO,我们只做这些事,我觉得这个应该说,媒体的责任,它是跟着时代的变化来变化的,当然你大方向是不能随便摇摆的,因为可以走到彼岸的路有很多,但是属于你的路也许只有一条。这个路径我们几乎不会有太大的调整,但是说我们在报道方向上面,包括人员的配备上面,我们可能这个变是永恒的不变,这里面我们也请张亮分享一些,尤其最近一年多其实变化也是蛮多的一些案例。

  张亮:我先纠正一下主持人,我不敢说我们这15年都一直很领先,我想敢于这么说的话,那我们也太无知无味了。我现在回想起来,2001年以前这本杂志确实还是比较不规范的,因为在那之前,其实在中国都比较缺乏好的商业媒体,但是可能具有,财经是起来了,现在这些团队大概是2001年真的进入到《环球企业家》,然后用了7年时间逐渐来摸索,我想到今天可能大家会说,他应该算国内商业媒体较为领先的一本,最起码算第一阵容里面比较靠前的,但是它肯定也不是一个恒定状态,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走得更远,或者是不是再把名次提得更高一点。

  至于你说的问题怎么应对未来,你核心想说的可能还是说对于新媒体的冲击,还是刚才我说的那个话,关键还是要看读者需要什么,没错,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看纪实的新闻,但是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每天我们在打交道,每天我们去采访或者打电话去跟他们沟通倾听他们想法的那些人,他们是不是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看BLOGO,来看全世界大量的新闻,宏观经济的,微观经济的,全球的很多企业或者说中国一些企业个案的想法,他们有没有这个精力来了解这个东西,我想肯定不会有的,因为我们的读者是商人,他们本来就很忙,他们真正需要的可能就是说能够比较快的了解到一些纪实的信息,同时有另外一些信息能够让他们在业余时间受启发或者说受激励,因为确实经商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它不是说我有一个商业模式坐在那里等着数钱就可以了,你肯定是在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有苦恼,有沮丧感,找不到方向,我们这个杂志蛮像那种加油站,我们每隔两周的时间给很多很辛苦的人,他们来提供新的能量,他们对未来又重新充满希望和梦想。

  你说是这样一种东西的话,是不是一定要变成网络化的东西,或者节奏变得更快,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最终需要读者的需求来判断。作为媒体人我想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东西越快发表到网上,或者越快让读者看到更好,我相信所有人的骨子里都是希望能够做出像纽约时报,每天送到读者面前,有几十上百篇文章是值得复印的新闻,但是第一可能是,我想我毫不讳言的说,国内的新闻,媒体从业者可能足够优秀的并没有那么多,写出那么大量的好的文章让人备受启发。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今天来说,我们也会谈一个词叫信息烟尘,信息太多了,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个蛮优质的信息的提供,但我想一方面刚才陈总也在谈对于既定方向,你要对方向有一定的坚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一定的开阔性。我们会比较审慎一点,希望找到真的对读者来说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做一个网络版,然后把这些网络版包装一下,这样就没有实际的价值。

  主持人权静:会有一些变化吗?

  张亮:变化肯定有,我们早就有网络版,然后我们也有很多编辑记者在网络版上写博客,或者说把我们整理的,我们采访到的东西变成播客(视频分享)放到网上,这个我想是在三五年前,传统媒体跟这个事情肯定是绝缘的。但你看,即使美国媒体像纽约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已经在这方面尝试的很多了,他们真正能走出来的路据我所知也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我想我们也在积累出一些想法,但这些想法可能在做这个产品之前我们先不谈。

  主持人权静:改成半月刊也是一种变化的趋势是吗?

  陈婷:对,应该是过去的四年里面大概有,尤其是03、04、05这个样子,当时互联网对平面似乎冲击非常大,也有一种说法说是传统媒体的冬天!但跟这个冬天不太一样,其实我们在过去几年里面,我们成长得比较快,所以我一直说我们实际上是冬天里的春天,这其实并不是说我们这个团队有多强大,有多牛,实际上真的不是,也是一个市场,我觉得有自我的因素,也有市场的需求,张亮刚才讲的,尤其像中国的读者群是非常大的,而且商业进步如此之迅速,商业读者的人群也是每天都在增加的,大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那有需求天天看新浪网的,也一定有需求看《环球企业家》的,而且我觉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互联网新媒体跟传统媒体应该是共存或者是相互依托的一种关系,包括像我们跟新浪的合作也非常多,我知道新浪跟很多平面媒体的合作也非常多,假如我们设想一下所有的平面媒体都不跟新浪合作,那新浪的资讯可能就很成问题,你要养一个无比庞大的编辑采编的队伍你才可能承载现在的这个信息量,但事实上似乎也是不现实的。

  主持人权静:所以还是大家共生共融的一个局面。我们知道15年到来的时候,《环球企业家》也会出特刊,也会出纪念的书籍,那这个特刊还有这个书都是怎么样共享的,会有哪些内容提供给大家?

  张亮:我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我认为在一个产品出来之前,我宁愿保密(笑),但是我相信这本杂志就我们目前的进展程度,我们每天都在开会推进这本杂志究竟会做到什么样子,就我目前了解的情况,我相信会是很好的一本杂志,或者说某种程度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很好的书。

  主持人权静:会是什么样的思路呢?

  张亮:这方面我就多说两句!我们今年其实有三本特刊,以前大家一提到某一本杂志庆祝到某一年生日的时候一定要做特刊,这个在中国已经比较常见 了,但是我们今年其实做了三本,我们觉得第一还是希望给读者一个延续性,你通过一本,不是能给大家很强的思路上的冲击力,三本,分了不同的话题,第一本杂志就是奥运特刊,在2008年任何一个媒体做一本特刊 ,其实都很难跳出奥运这个概念,尤其在我们看来,体育跟商业很多地方蛮像的,像姚明、刘翔这些人他们也都在不同的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对手,最终达到赢的一个目的,这跟很多企业家是差不多的。第二部分七月底出来的月刊就是领导力特刊,领导力这个词,对于今天绝大多数中国的读者来说已经很不陌生了,但在15年前没有太多人对这个词有概念,其实我想这15年来如果说中国经济有什么真正本质的变化的话,那肯定也是应该说改革开放这些年来逐渐有一批有领导力的人浮出水面,他们来创造奇迹。

  陈婷:我想补充一点,所谓的庆祝,我们好像大部分公司、媒体喜欢以15年、20您这样的纪念年来庆祝自己,我们其实在15周年里面,我们庆祝的成分不是很多,我觉得更多的是总结、提炼、反思我们过去,比如我们哪里做得还不足,我们有哪些成就,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下一步,因为我们的路还非常的长,15年只是一个少年,步入青年再到中年再到老年,还有100年的路要走,或者更长的路要走,这个对于一个想基业常青的一家媒体来说,你以15年为界也好,以20年为界也好,更多的是要来总结,提炼你过去的经验跟教训,这个可能是我们的初衷之一。另外你讲到书也是我们15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我们15年系列活动也有跟新浪网的合作,跟其他媒体的合作,还有线上线下一系列的合作,这个我们品牌推广部也会有公告,也会有广告,希望网友们能够关注并且支持。

  主持人权静:在节目的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抗震救灾方面的话题,虽然我们今天两位来新浪主要是为了跟大家讲一讲创刊十五周年,但是我们知道《环球企业家》在这一次地震当中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大家可以看到陈总跟张亮的手上也有我们的绿丝带,也是大家共同支持抗震救灾联盟当中的一员,讲一讲你们在抗震救灾当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张亮:我们为此做了一本杂志,我相信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做了一期,大概有70页的内容,应该在6月初大家会看到这本杂志,我想我们那期的题目其实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认为5月12号是改变中国的一天,某种程度是一个灾难,但另一方面我想这个也不用我们多谈了,大家都已经看了很多的报道,应该说唤醒了中国人很多很朴素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商业杂志来说我们还是要谈一些很常规的东西,危机下的领导力,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商业媒体比较能够传递的信息,因为确实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看到的很多灾难,尤其在今年中国,经常会有人很感慨说,为什么今年这么艰难?我想这个时候其实正是需要我们这样的媒体来传递,我想所有的企业家都具备这样的特质,我们这次也采访了20多个企业家,有的人直接到前线去了,这些天谈的也比较多的,TOM的王雷雷,周鸿一,陈光标,他们究竟在前线看到了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个有很多已经呈现了的,另外还有很多的企业,是自己的企业受灾了,比如说新希望,还有中华集团,他们在千里之外,怎么把他们的灾难减低到最低程度,这就是领导应该展现的东西。另外沃尔玛、麦当劳他们在灾后怎么恢复他们的供应和工作,能够让灾区的生活不受那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商业的一部分,这也很符合我们的一个判断。这也是一个变化,我想这个变化以后也会继续下去。

  主持人权静:好的,各位网友我们今天的时间就到这里了,我们今天非常感谢《环球企业家》的陈总和张亮做客新浪的直播间带给我们这么多有用的启发,也感谢《环球企业家》在地震中做的这么多的工作,我想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定会渡过这个艰难的时刻,谢谢两位。

  陈婷:谢谢。

  张亮:谢谢。

  (本次访谈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