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企业家杂志陈婷与张亮谈创刊15周年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 14:01  新浪财经

  5月30日13:00——13:45,《环球企业家》杂志社董事总经理陈婷、主编助理张亮将做客新浪《财经会客厅》,谈《环球企业家》创刊15周年的心得体会。

  以下为访谈实录: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权静: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做客新浪《财经会客厅》,我是主持人权静,今天做客《财经会客厅》是两位资深的媒体人士,左手这边是《环球企业家》杂志社董事总经理陈婷,您好。

  陈婷:大家好,各位网友。

  主持人权静:陈总已经好几次做客我们新浪网,也是新浪网的老朋友了,陈总旁边的这位是《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主编张亮,张老师您好。

  张亮:大家好。

  主持人权静:我们今天请来了陈总跟张老师做客新浪的直播室,是为了共同庆祝《环球企业家》这本杂志创刊十五周年,两位也是《环球企业家》杂志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尤其是陈总,陈总很年轻但是在媒体这个圈子里面非常资深了,采访过上百位企业领袖和要员,也做了很多品牌的会议,那今天做客新浪的直播间,能不能先给我们讲一讲《环球企业家》这本杂志15年来的发展历程,您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环球企业家》杂志社董事总经理 陈婷

    陈婷:其实15年的历程我本人实际上经历了最近5年的历程,《环球企业家》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15年,也就是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真正提出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之后诞生了一批商业类的报纸跟杂志,我们是其中之一,我们这本杂志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名字就叫《环球企业家》。走过15年的历程,我觉得让我特别感谢我的前辈的就是说,他们一开始就非常高瞻远瞩的给我们取了这个名,有的时候人说这个名字可以决定你走多远,这个名字在初创的七八年的时间里面是让我们非常孤独的,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的格局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经济还不完全成熟,中国的企业家阶层也没有成长起来,更谈不上环球企业家这样的概念,应该说一直到2003、2004年中国加入全球经济的步伐迅速加快,中国企业化的速度也空前加快,我们这本杂志比较幸运的就是说,跟着这个时代一路走来,一路精彩。

  这几年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就是我们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编辑记者,也建立了一套我们培养优秀编辑记者的体系。所以能让我们总结我们15年之后,我们下一个15年,让我们下一个15年有了基本的人力保障。媒体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尤其是编辑记者人才,所以这一块我想请我们的张亮,因为张亮是在我们杂志社长大的孩子,他非常年轻,80后,但是在我们杂志社已经是一个非常资深的主力记者,也是我们公司很重要的一个主要的领导人,他的这种成长实际上也是我们《环球企业家》培养人才的一个缩影,他从实习期间就在这儿工作,应该说我们最近5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历者跟推动者之一,所以在内容的建设跟内容的推动上面,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发言权的见证者。

  《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主编 张亮

    张亮:看我的年龄肯定也不可能来见证这15年的过程,我大概见证了《环球企业家》6、7年的成长历史,我觉得大概如果回忆一下中国的新闻史的话,大概1998年左右,中国还没有所谓的商业新闻的,那时候大家对于金融,对于整个高科技所有的认识都是很浅薄的,我想一方面得益于这个新经济的来临以及像互联网革命的到来,这个是让大家对媒体或者说对于世界有一个新的一个机会来重新的更大程度的理解世界!另一方面过去这十几年来,中国媒体的成熟,在我们创办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所谓的资深报道或者说深度报道,当时大家看到很长的文章就叫报告文学,到今天会越来越多的倾向有的是调查性的报道,有的是那种对于全球的最新的事情的介绍,我想在这方面新浪也做了很多贡献。但是作为一本杂志,我们定位为比较高端的杂志,我们这15年做的什么?一方面是中国媒体人在寻找自己所谓的应许之地。另一方面,我想我们跟全球的同行是差不多的,都是在这个新的时代,新媒体的时代寻找一个说,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显然现在这个资讯流动比10年前快太多太多了。我们经常在想一个问题,这个世界需不需要深度的长篇的丰富的文章?前两天莫得森说《华尔街日报》文章太长了,文字太多,需要经过编辑精心修改,很多读者没有耐心读下去,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经过很多思考,也经过很多市场的证明,我们觉得说信息的流动越来越快肯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读者永远需要很真实,尊重真相的报道,然后能够启发读者思考的报道,我想这是我们这15年来或者最近7年来摸索越来越坚定的一个信念。

  主持人权静:您刚才也提到了,在最初的那些年,《环球企业家》是非常寂寞的,15年一路走到今天,您觉得《环球企业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陈婷:应该说国际化是我们最明显的品牌标识,我为什么说寂寞?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国际化,但是我们在做15年总结的时候,我看了我们当时创刊后的一篇发刊词,我们第一任主编写的,他当时就非常清晰的写到了国际化这三个字,而且在后来的整个杂志的孤独期,沉默期,在别人很热闹的去谈中国企业的成长经历,谈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默默地在坚持着我们的信念,坚守着我们的理想,我觉得15年,我个人认为其实我们最大的收获或者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我们一直在坚定的走我们自己该走的路。从03年底到04年初,我们也通过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借助了一个咨询公司的力量,把我们的方向、定位包括整个编辑阅历整个的架构重新的梳理,实际上这些事我们过去一直在做,只是没有清晰的梳理出来,梳理完以后我们才发现我们选的方向是毫无疑问正确的,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而且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定了我们的三年战略,那梳理完成大概是05年,05年到现在刚好三年,三年前我们设计的财务报表,包括我们的经营规模,包括我们采编的方向,实际上今天我在来新浪之前我又看了一遍,我们三年前做的战略,我发现惊人的吻合,就是说我们的方向,我们整个结构的设计,包括我们从月刊到半月刊的这种规划,包括我们对未来架构的设计,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一个机构跟一个人是一样的,如果一开始你的目标是明确的,中间你是坚定不移的,不管有多少困难,都会向着你这个方向努力的话,我相信我们这群人也不是太笨,应该是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的,最大的财富还是这15年来坚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和方向,并且在这种目标的引领下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说能够让我们下一个15年还继续精彩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主持人权静:陈总刚才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关于《环球企业家》这本杂志的理念的大的方向上的把控,我们下来能不能谈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说这15年来我们有哪些成功的报道,给人印象深刻的,能够启发大众的一些案例。

  陈婷:我先简单说一下,让张亮详细的论述。大家看我们杂志可能,尤其是在2002年之前,大家看都会觉得是一个很洋派的杂志,因为我们封面故事永远是外国人,虽然这些外国人好象不一定大家都认识,但是觉得,我记得当时我还没有到《环球企业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杂志离我太远了,因为都是外国老头我也不认识。但是,这就是我们坚持自己方向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当时我们可能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采访的很多跨国CEO很难实现面对面的采访,一直到04年底到05年初,我们实际上也是我们编辑部整体,我们编辑部的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当然也有财力上的保障,让我们能够面对面的来跟我们的CEO对话,所以可能在这里面张亮的对话是最多的。也就是说,在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的这个领域里面,目前中国主流的商业期刊可能我们是唯一的一家,做到唯一其实要有很多的前提跟条件,不是你想做就做,我相信也有相当多的人是想做的,那要经过非常漫长的积累,包括人才的培养,包括像我们张亮为代表的这些编辑记者们,他们起码语言关得过,然后他们得知道国际上最流行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哪些东西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最前沿的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其实是保障了我们叫刊格,杂志基本的品格,基本的品相,实际上这15年从来没有变过,只是经过最近5、6年的努力,我们让这个方向更具体,包括在报道上面有更多鲜活的案例可以跟网友们来分享。张亮这几年跟五百强CEO对话最多的一个记者。

  张亮:其实陈总刚才谈到了很多关于500强CEO,这肯定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亮点,几年的时间里面我们采访到了像通用电器、索尼、戴尔很多这种,李嘉诚等等,我想没有太多中国媒体采访过的人,包括像网络界这些年来主流的明星GOOGLE、雅虎、EBAY创业者或者CEO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曲线,也是中国商界的学习曲线,大家都在2000年以来模仿全世界创新的企业,他们怎么做的,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另一方面刚才陈总没有提到的,我觉得我们在中国公司很多方面也做了很多调查报道,这个可能是很多网友在看这个杂志的封面的时候,不太会注意到一点,他经常会觉得这个杂志会不会太洋气,我们是不是太强调国际视野,我强调国际视野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如果过去几十年全世界主要竞争的根本一个是资金,一个是劳动力,在这两方面中国是“世界工厂”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最近在金融方面大家能走得多远,多快,我们也有不少同行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我想这个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到今天全世界最重要两个事情,那就是资源和创造力,资源这个事情是蛮难讲的,你能够挖到一口金矿或者打造油井,这是资源,我们很难传达给读者,但是创新方面,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比较谨慎或者中庸的,你是不是敢不按牌理出牌,这个确实需要很多学习,在05年的我们采访通用电器CEO的时候,他当时谈绿色畅想,当时我们对这个事情很不理解,但是我想到今天所有的中国的人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环境有多大的危害,那绿色能源、清洁科技这些东西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地球更好,经济多么可持续发展,这个东西其实是我们国际化视野希望传递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中国你作为一本媒体,你一定有你的职业道德去还原真实,然后很多时候可能是一些企业不太愿意看到的东西,因为企业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这样子,在某一个阶段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人通常会有一些所谓式的思考,我可能做到60分,但是我希望,我认为自己做到80分,这中间20分的落差其实是很多企业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我们还是蛮希望说做皇帝新装里面的那个小孩,我们提醒那些企业,其实这20分是你们自己的错误,这个误判影响中国的很多企业成为世界上更大的公司。

  陈婷:我们强调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国际化,所谓的国际视野并不是说你写的东西全是外国人就是国际视野,在中国的土地上,放眼全球的一本杂志,首先要在推动中国商业进步,融入国际的过程中要做贡献的,就刚才张亮讲的这些调查性的报道,我觉得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族群国际化过程中必须真实面对并且想办法解决的问题,否则你不可能成为像微软这样伟大的公司。我觉得中国在没有真正,拥有伟大公司的基础上谈如何如何的国际化,几乎是空谈,所以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这个方向上面,我们也是坚定不移希望是一个媒体力量的推动者。

  张亮:希望成为诤友。

  陈婷:对,去年以来我们也做了深入性的报道的调查,可能新浪的网友也知道,尤其我们最近的一篇文章写一个地产企业的也是影响非常大,我本人也接到无数的电话,我觉得我们从媒体的角度,我们是理性建设性的,我们希望是这个企业的诤友,我们发现了你的问题,告诉你,也要告诉我们的读者,还原事实的真相,希望你能够正视面对这些问题,并且解决好,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成为未来若干年之后,成为伟大的公司。

  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不光是你做国际化的报道,还是做调查性的报道,国内企业调查性的报道,或者国际企业调查性的报道,都要有一个很好的制度保障,在这一点上我们《环球企业家》可能跟别的媒体不太一样,我们在采编独立这一点上面,做得非常的彻底,比方说我是负责整个公司的运营,对数字负责的一个重要的领导者,但是对于采编独立这一块我是非常尊重我们的编辑记者,如果他们的某一篇报道甚至可能会让我损失巨额的广告,我都可能放弃,我也想跟新浪网友分享,就在昨天我还做了一个决定,张亮可能都不知道,我们一个广告客户就是说,他希望有一些交易,但是被我们拒绝了,而且我觉得做完这个决策,我自己觉得非常的自豪!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经营的主导者,我没有见钱眼开,而且我在遵守我们新闻人的逻辑,遵守我们的尊严,遵守我们的信仰上面,我觉得我没有向五斗米折腰。

  主持人权静:陈总提的这一点也是所有的媒体人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一本成功的杂志可能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成功,同样要有商业跟经营上的成功,那这两者之间如同您刚才说的会有一些矛盾,可能也有一些互相促进的地方,这方面您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陈婷:我觉得这种矛盾是永恒的,无论是华尔街还是纽约时报都会有这样的矛盾,但是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媒体,然后你就要尊重媒体基本的逻辑,在我们内部就比较简单,前两天我们一个客户也过来跟我们聊,现在好像媒体出现了一个现象,比方说总经理跟主编的合作如果不和谐的话,有可能就会对公司有巨大的不好的影响,那今天我也想告诉我们的网友,在我们的整个制度保障上,我们保证了我们的采编独立,我们的编辑部的从主编到张亮主编助理到下面的一些资深记者,资深的编辑,他们作为新闻人的话语权是非常大的,当然你仅仅拥有话语权或者随便放炮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媒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媒体的内容包括营销体系是一个系统链条里面,每一个链条都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大方向是不确定的,那你在这种琐碎的链条上面的争斗就会非常的多,我觉得这一点我也很愿意跟大家方向,我觉得我们做得挺好的。我们在公司战略跟方向上,大家是一起讨论,确定,我们确定这个方向之后,然后各司其则,比如说编辑部的同事们,你们的责任就是有尊严的做好你的记者,做好我们的内容,希望我们产品本身是过硬的。对营销部门来说,你做的所有的营销手段一定是在你这个大方向之下,或者你的定位之下来做的,比如我们的广告经营,可能经常会出现我要拒绝一些跟我的品相,跟我的品质不匹配的广告,如果说我仅仅追求数字的话,那有些数字也是很可观的,我相信不是谁都能够不眨眼睛都可以拒绝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团队做到了,如果是跟我们的内容,跟我们的杂志品相出入比较大的商业合作甚至一些低级的商业合作,我们几乎是不去参与的,不去涉及的,而且我一直觉得商业本身是很高尚的东西,就是说如果你自己不尊重你自己的话,别人也很难尊重你自己,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杂志,在我们的杂志里面可能很少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什么卖鞋,乱七八糟的广告会在我们的上面,这也是我们坚持的一个原则。那么我们的发行也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杂志,我们不追求发行量有多大,说有一百万,两百万,但是我们是一个影响力的行业,你要在你应该影响的人群的这个范围里面,你要影响最大化。所以我们从05年开始推我们的精准营销到今年我觉得还是很有成果的,比如我们跟一些大集团客户,中国移动包括联想、戴尔这样的公司,我们有深度合作,因为他们每一个公司都有他的VIP客户,他的VIP客户正是我们的受众,就是我们定位要影响的这些读者人群,那我们的目标就是说通过我们的精准营销的手段,通过点对点的营销,能让我们编辑部制造出来的我们的内容能够第一时间或者最快捷的方式到达我们受众的办公桌或者他的家里,在这一点上,可能我们在营销策略上跟同行稍微有一点不太一样,比方说大部分媒体在做营销的时候会想如何去铺渠道,我们在渠道的选择上是比较井道,有一些渠道我们认为不是我们出现的,可能是新京报出现的,这样的地方我们不会花大力气,但是应该我们出现的场合我们会竭尽全力,人力物力财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