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最后一家米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9日 09:38 财富时报

  菲薄的利润空间,使小型粮食加工企业面对粮价波动几无还手之力

  -本报记者 张沉

  一个产粮大镇,80多家稻米加工企业,8年内陆陆续续地倒闭了。全镇仅存的一家,风雨飘摇。

  振兴米业公司(以下简称“振兴米业”)是这个镇上仅存的一家稻米加工企业。

  曾经热闹一时的稻米加工企业,正在皂市镇上逐一退出。曾有的80多家民营稻米加工厂,基本上都以倒闭的形式消失了。对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地区来说,看起来像个笑话,也有点不可思议。

  振兴米业在整个湖北省天门市属于大中型民营稻米加工企业,收购的水稻已辐射到附近的几个乡。振兴米业的主要客户,分布在广东、四川、重庆和本省的部分地区,“振兴粳米”是其主打产品。总经理谭海说,开办植物油厂会赚回更多的钱,但他不想让自己辛苦几年的成果付诸东流。

  集体倒闭

  8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皂市镇,天门市三大镇之一,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地理条件上的便利,运输成本的优势显而易见,这里的稻米在价格上可以与东北大米抗衡,所以皂市镇自然成为南方众多省份的米商们每年必须光顾的地方。

  与振兴米业公司相邻,如今做植物油加工的姜姓老板,曾经也是做稻米加工生意的。他回忆说,皂市镇稻米加工企业一度辉煌。那时皂市镇主要街道旁稻米加工厂的牌子四处林立,盛极一时,曾达到过80多家。

  辉煌的稻米加工发端于偶然,衰败似乎也同样偶然。

  2000年前后,稻米价格一路走高,很多广东、四川的米商纷纷来这里购买大米。但这个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地区,以前只想一门心思种好水稻,没想过把稻子加工后卖给这些外来的客商,还会得到一定的差额利润。

  这些广东、四川商人来这里,希望购买的是加工后的大米,而不是那些从田里收回来的稻子。有需求,就有市场,皂市镇一些有一定积蓄的生意人,开始转行做稻米加工生意,也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长久立足的行当。

  好景并不长。就像水稻的生长过程一样,集体开花抽穗,然后集体枯萎。8年后,他们又在这里集体消失了。

  谭海说,这80多家稻米加工企业的倒闭,总结起来大致就两条原因:一是利润过簿、资金链断裂,出现微小的价格波动就无法继续维持;二是遭受大客户无信用的蒙骗,大伤元气、难以自拔。

  稻米加工看上去简单,但实际经营过程中困难比较多。这是一个典型的投资大、利润小的特殊行当,需要在水稻收获季节的两个月时间内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金,把全年要加工的稻子全部收购,经分期分批加工后卖出。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期货买卖基本相似,还要付出稻子水分大量蒸发和老鼠偷吃的成本。

  初出茅庐,以私营为主的稻米加工企业老板们,对行情的把握简直就是盲人摸象。2000年,镇上加工企业兴起后大量收购水稻,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 2001年稻米行情较前一年出现了回落。这个每斤只有5分到1角钱利润的行业,面对这种价格波动显得脆弱异常,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资金无法回笼(很多客商是先拿米,卖后给钱),当年就宣告倒闭。2002年,类似的情况在加剧。2003年,米厂倒闭达到了高峰。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不讲诚信的米商,拿了这些加工企业的大米,从此杳无音信。

  “一家大客户不给钱,就有倒闭的危险。”谭海说像他们这样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极低,很难经得起风浪,当时镇上几乎一半的稻米加工企业是被骗黄的。

  加工厂的命运取决于客户信用、市场价格以及庞大的资金投入,这让一些没有亏本的稻米加工企业开始转行,“有做油厂的、有开超市的,也有做旅店的,干什么的都有。”

  到2007年,皂市镇只剩下不到10家企业仍在坚持做稻米加工生意。然而又一次走眼,除谭海之外,其余厂家全军覆没。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