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气候变化:中国未来10年的最大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0:52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曹海东 发自北京

  能源之道

  气候变化是一场赌博,如果你连桌边都没有坐上,肯定是让别人主宰你的命运

  吴昌华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08年3月31日,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在泰国曼谷举行,这也是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后启动的首轮谈判。

  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今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举办的八国峰会的主题就是气候变化的对策。就连刚刚谢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际政要也为气候变化对亚洲的影响而出谋划策。

  此次曼谷谈判,各国一如既往地,未能就气候变化达成一致意见。导致气候谈判屡屡不能成功的关键原因究竟是什么?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南方周末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气候组织”是2004年由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起,一批跨国企业、政府部门和个人团体在伦敦成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南方周末: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多次谈判,为何难以形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吴昌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一种令各国都能接受的技术转让机制;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界定不清。

  麦肯锡公司研究发现,在2030前,75%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实现,无需开发新的技术。

  毫无疑问,很多减排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手中,其中最好和最新的技术应该想办法转移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如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也拥有许多对国际社会有帮助的技术,也应将其转移到国际社会中。

  但基于具体的研发成本以及市场,西方公司不愿意将技术无偿转让,而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得不到市场运作,难以规模化,又付不起技术成本。按道理,研发地所在国家可以提供一些补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为接受技术的公司提供补助,如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减排上实现合作,这也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前段时间访华时和中方谈论的思路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接受这种思路。在国际社会的谈判僵局之中,大家都卡在我是发达国家,你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必须承诺什么,一谈判就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未来气候谈判成功的两个最关键因素,一是政治可行,第二就是技术可行。

  南方周末:贸易问题是不是也影响着气候谈判?比如中国出口产品供外国人消费,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却留在中国。

  吴昌华:的确,这一点对中国不公平,由中国制造供外国消费的净出口产品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据比例越来越大。英国廷德尔研究中心去年的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净出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排放量的23%。

  在一个经济相互高度依赖的经济体之中,大家发现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最终的碳、污染都是留在发展中国家,而且西方国家的工业制造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以中国为例,2005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分析指出,如果由美国生产其进口的中国货物,那么其200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6%,中国的排放量则会减少14%。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