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融改革前世今生:从大一统到多层次金融体系(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6日 0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通过“大一统”这种形式,使国家能够掌握财政金融物资,才有足够的财力来开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建设项目。当时全国有156项建设项目,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这156项投资完全是用大豆、小麦等农产品换来的。不实行这个制度,根本不可能搞起来。

  在结算制度等银行具体的业务上,我们学习了苏联一些东西,对“一·五计划”的实施起了关键性作用。在那种情况下,各种矛盾交织,唯一的一个选择就是学习苏联,没有别的选择。

  《21世纪》:1979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其指导思想是什么?目的是建立什么样的金融体系?

  秦池江:“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当时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金融改革问题,是一个转折点,银行不是财政部、计委的一个附属物,不是企业的经费警察,银行应当办成商业银行,促进经济发展,支持技术改造。

  银行开始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制度转向企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银行既要有中央银行,又要有商业银行;既服务城市又服务农村;既服务大企业大项目,又服务农民。中央提出建立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体系,后来又有进一步发展信托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这个改革过程中,借鉴了匈牙利模式、东欧模式、波兰模式,后来金融组织体系、管理模式上注意借鉴了资本主义模式,总体上是有效的。

  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

  《21世纪》:中国金融业经历了多次金融混乱时期,也进行了多次治理,导致金融动荡的原因何在?中国金融“一紧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紧”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秦池江:这之间有很多波折,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一放一收,就是一个宏观调控的过程,叫曲折性、反复性、波浪性。问题是放和收的时候,政策力度、管理能力、控制手段有好多值得反思,不能一乱就想起了计划经济,死了以后就大撒手。

  值得反思的东西很多,计划经济制度不对,经济有计划是对的,是历史上值得总结的教训;批判大一统是对的,但不能放弃宏观调控,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整个金融都要乱的;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对的,但要防备市场的盲目性。市场经济里的乱象,靠市场力量是纠正不过来的,必须有一定手段来解决。

  《21世纪》:中国已经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目前对这种体系进行改革是否已经非常必要?未来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秦池江:分业经营或是混业经营,没有绝对的标准。混业经营好吗?也未必,西方的大银行破产的也不少。

  对混业经营或分业经营的选择,关键是客户的需要。银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客户要求来调整经营体系、服务方式、产品设计、管理方式。如果客户没有需求,硬把美国、日本的东西照搬过来也不行。全国各地也不是一刀切,浙江上海有这个需要,不代表西藏、陕西有这个需要,地区之间有差别,究竟采取哪种模式,关键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

  其实,分业经营我们也没有做好,银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的服务优势。分业经营也有十多年了,金融业专业水平、特色服务方面差距很大。经济发展了,国际交往多了,客户需求多了,你必须跟着客户走,跟着需求走。

  混业经营就是一个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理财、投资、信息等多种服务,这一步要走,但并不意味着是金融体系的最高、最优目标,不是所有地方的机构同一时间统统去搞混业经营。

  金融体系应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混业经营又有专业经营,有大的又要有小的,既要有办国际业务的,也有办社区、农民的。中央提出来广覆盖、可持续、多体系的金融体制,金融改革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制。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