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融改革前世今生:从大一统到多层次金融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6日 0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孙铭 实习记者 杨中华

  忆百年银行,冷对潮起潮落;观世纪风云,笑看花开花谢。2008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在北京金融街不远的寓所中,已逾古稀之年的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秦池江打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向记者描绘出一幅新中国金融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秦池江退休前一直在央行系统工作,作为新中国金融的见证人以及长期关注金融史的专家,他对新中国金融史极为熟悉。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最近的金融改革,他以历史的眼光来回顾和分析,评论政策得失、功过是非。

  “大一统”体系的前世今身

  《21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当时建立这种金融体系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秦池江:新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历了近60年的历史变迁,很难说是按某个模式建立的。解放前整个中国的金融处于一个崩溃的状态,全国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一方面要夺取全国的胜利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着手经济建设,治理通货膨胀,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对设立自己的银行体系,根本谈不上美国模式、苏联模式,就是应对下一步的全国革命和建设新形势的需要,为发展经济做好准备。

  1949年以后,一方面是抗美援朝,另一个是解决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市场物资奇缺,那个时候必须要集中全国的财力,来恢复经济发展经济。当时中国采取物资、财政、金融“三统一”,把全国能集中的资源集中起来,应对通货膨胀,支援抗美援朝。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货膨胀问题解决了,经济恢复复苏了,抗美援朝也胜利了。

  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金融资产。实际上,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金融机构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在接收国民党中央银行时,黄金就五六十两,银圆六十多万块,美元大概是不到一万美元。当时,全国居民存款平均一个人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五毛钱,相当于那时旧币五千元。就这么一点资产。

  当时的物价是什么样呢?一亿法币只能买几十粒大米。在这个阶段,市场经济、计划经济都说不上。咱们的政策还是很开明的,一方面建立统一的人民银行体制,另一方面允许私人银行继续营业,个别地方有钱庄,天津、上海还有证券交易所。

  《21世纪》:现在来回顾中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利弊何在?有何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当时是参考了哪个国家的样本?

  秦池江:金融体制形成了全国大一统,实质是什么呢?完全用国家的计划分配来取代市场经济,取代原来的城乡互助交流。银行的信贷制度,完全受政策和计划的限制,而且要监督企业的资金,所有资金都要通过银行有关部门同意。

  比如一个大工厂建一个小厕所,也得向主管部门报建设计划,超过500块的固定资产都得有计划,贸易往来都要通过银行,30元以内可以用现金,30元以上的统统都得转账。这种体制里面,企业没有活力了,经济效率很低。这种金融体系和政策不是学苏联的,而是我们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让我们狂热、脱离实际。金融改革、金融制度很难离开整个经济体系和产业机构,离开这个市场的发育情况去独立操作搞个什么体系。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