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食品名企集体上书质疑电子监管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10:36  经济视点报

  19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名上书,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取消对食品安全管理无实质意义的“食品监管码”规定。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世顶

  一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两会刚刚结束不久,国内的众多食品企业就坐不住了。3月18日,中粮长城酒业、中粮营销、娃哈哈、达能、伊利等53家食品名企齐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讨论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码的利弊和可行性,声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宗庆后在两会上提出取消对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制度的建议。

  与此同时,安利、百事、联合利华、箭牌糖果、玛氏食品、伊利、雀巢、雅培、通用磨坊、英特儿、可口可乐、乐天等19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名上书有关部门,其中包括河南的莲花、双汇和大用,对在食品行业推广“电子监管码”表示质疑,认为它加重了企业负担,而对保证食品安全又很难起到实质性作用,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及有关部门慎重对待。

  据了解,今年6月30前,国内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必须张贴“产品身份证”——电子监管码,否则不允许进入市场。

  上书谋变

  “我们要求国家慎重对待在食品行业全面实施电子监管码,一品一码的监管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安全,相反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可能促使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的乳品、肉类、农副加工食品,掀起新一轮的涨价风潮。”3月28日,一位参与“上书”的某企业人士刘先生说。

  据了解,2007年12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在该通知中,要求“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电子监管码后,方可出厂销售”,这一举措对预包装食品生产企业影响巨大,实际是设置了新的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条件。

  对此,素有“两会提案大户”之称的宗庆后在两会的提案中表示,以目前的市场状况,每个产品都要打上电子监管不太现实,现在的技术也没有到这个水平。

  一业内人士表示,在食品包装上打印“监管码”非常繁杂,涉及设备改造、生产线速度调节等多个方面,会极大地增加操作难度和生产成本。

  据河南一位白酒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企业不仅面临着原材料涨价的压力,还需承受市场物价的高额风险,仅购买“电子码”一项就是一笔巨额的开支,不得不精打细算,以3分/枚计,一年下来就是数十万元的开支。

  3月18日,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织的讨论会上对参会企业做的一份企业调查问卷显示,100%的企业认为,在食品行业全面实行电子监管码,企业生产成本肯定增加,其中50%的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将大幅度提升;超过75%的企业表示,将会根据企业新增加的生产成本上调价格,上涨幅度约在0.5%~15%之间。

  “可是,各级工商机构表示,实行电子监管码只会增加很少的生产成本,因此将严格查处和打击涨价行为。作为食品生产企业,我们左右为难。”刘先生无奈地感叹道。

  四大质疑

  “宗庆后在两会上关于电子监管码的提案,说的就是国内食品企业对待电子监管码的实际。”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

  宗庆后在提案中说到,电子监管码记录提供的产品质量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产品商标、产品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这些信息早已全部存在于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上。通过阅读标签,消费者即可方便快捷地获得有关信息。

  “监管部门如需对产品进行监控,完全可以通过核查企业销售记录等方式达到目的,是否有必要再建立一套实质上重复的信息提供系统?”刘先生表示,许多食品企业都充满疑惑。

  在实施电子监管码的问题上,国家质检总局曾表示,目的是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保证食品质量。

  “事实上,电子监管码属问题追溯系统,未涉及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对食品安全管理并无实质意义。”一熟悉电子监管码的食品业内人指出,对待食品行业的质量监管,不应简单地采取与汽车、电视、冰箱等产品相同或类似的监管方式,毕竟它们的生产和销售特性有着根本的不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