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谈如何看美国次贷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22:37  CCTV经济半小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谈如何看美国次贷危机

  图片0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称,韩国、台湾、印度尼西亚等国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然而,中国并没有采用,所以中国仍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对银行系统、安全系统和资本市场的控制,从而使得中国在动荡的国际市场中保持相对稳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谈如何看美国次贷危机

  图片02:斯蒂格里茨说,中国应该明白每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体都会干预农业市场,干预食品市场,因为农民没有能力承受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所以斯蒂格里茨认为,政府应该认真考虑什么样的政策干预将会更好的保护那些最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影响的人群,怎样能够使国内市场免受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谈如何看美国次贷危机

  图片03:斯蒂格里茨认为,中国目前最应该关注的是通货通胀问题,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较高的利率会导致本币的升值,本币升值意味着以本币标价的食品和能源价格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通胀压力,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利率提高过多,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斯蒂格里茨:我怎么看这场危机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月份,我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17.30,与上月持平,连续第6个月处于代表偏热的“黄灯”区。而于此同时,美国近日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仍在继续疲软。美国经济形势究竟会怎样发展?它对中国经济又将带来何种影响?本周,中国一些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们在北京聆听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斯蒂格里茨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记者:“次贷危机究竟给美国的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普通居民,你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个你身边的例子。”

  斯蒂格里茨:“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今年超过2百万的美国人将失去他们的房子,而且他们大多不仅将失去他们的房子还将失去他们的所有积蓄,所以他们失去的是所有的维持生计的财产,随着经济放缓,很多美国人失去了工作,也没有了医疗保险,他们失去了房子和工作,整个社区就好像瘫痪了一样,房子充满了垃圾,物业也没人管,看起来就像是一种蔓延的疾病。”

  斯蒂格里茨认为这样的危机对美国人来说是灾难性的,尤其对于美国的低收入人群,次贷本身就是针对穷人的贷款,它让那些买不起房屋的人,用比较高的利息,来获得所谓的“零首付”房贷,然而,为了防止市场的过热行为,美国开始实施货币紧缩,从2005年到2006年,美联储先后17次加息,利率从1%提高到5.25%,高额的贷款让这些房奴们只能放弃供房,房价应声下跌,数以千计的房贷公司以及购买其债券的银行、基金、保险公司、甚至外国投资机构纷纷亏损甚至倒闭,一场次贷危机正在引发经济的全面衰退。

  记者:“这样的经济衰退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你能定义一下吗?”

  斯蒂格里茨:“经济衰退被定义为当经济不增长,增长率为负的情形,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1%,就意味着美国的GDP要少产出3500亿美元,而且更严重地是:实际损失将比这个数字大的多,当金融系统萎缩后,银行再不愿贷款给这些企业和家庭,这样一来,工业的产出,产量以及投资都会下降,这才是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化解次贷危机,美国近期推出了系列措施:

  3月11日美国联储联合向金融系统注资1700亿美元;3月16日美联储将贴现利率从3.5%下调到3.25%,18日进一步调低至2.5%;3月19日美联储施行了6个月内的第6次降息,降至目前的2.25%;3月27日美联储招标拍卖7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

  记者:“美国政府可以说也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减轻次贷造成的影响,你怎么评价现在推出的这些措施呢?”

  斯蒂格里茨:“杯水车薪,为时太晚,而且设计的很不好。”

  记者:“为什么?”

  斯蒂格里茨:“通常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需要6到18个月来充分发挥作用,好的经济政策制定要具有前瞻性,能够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才做出反应,但是布什政府和美联储是等到问题产生之后才采取措施的,这就是为什么太迟,那么为什么太少?经济刺激政策动用了1700亿美元,坦率的说美国产生了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价格一直在下降,人们从他们的房产中损失了很多钱,人们从其房产中去年损失9000亿,而其中不包括其他很多为没有统计到的损失,可以比较一下,损失了9000亿,补救资金仅1700亿,确实很少,问题是房价正在继续下跌,再考虑银行的态度,银行不愿意为这些次级信贷提供支持,所以这一危机将带来更多损失,而补救措施并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