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卫生”改制在路上 23年曲折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0:56 财经时报

  “大卫生”改制在路上

  本报记者 韩雪

  参加今年两会的委员们格外关注民生议题,包括众多的演艺明星委员们也不例外,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医疗改革、住房保障和物价上涨等话题。著名歌唱演员郁钧剑委员在讲述他的司机回农村老家看到的变化时,就对农村合作医疗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感触良多。

  尽管此次两会,新医疗改革方案仍未能露面,但3月11日公布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透露了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路,也将成为加快医疗改革进程的有力推手。

  23年曲折路

  真正的医疗改革应该从1985年算起,这一改革方案提出后,就一直存在争议的声音。

  1979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医疗改革也随宏观政策环境亦步亦趋。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就曾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不久,卫生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生部还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工作——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省开展试点,尝试对医院进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

  对于这一改革,反对声音也频频响起,“应从医院的根本属性出发,医疗卫生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而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

  彼时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已凸显诸多弊端,改革大势所趋。终于,1985年成为医疗改革元年。其核心的思路是参照国企改革,实行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也就是“给政策不给钱”。在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渐减少。据资料显示,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而到1990年该投入已降为1/4.从1992年开始,医改向“医疗市场化”进军。2000年江苏宿迁“公立医院产权变卖”,成为把医疗“市场化”推向纵深的典型。当时宿迁全市135所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有134所完成了产权置换,改造成了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个人独资等多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实行民有民营。

  随之而来的医改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的争论日趋激烈。有观点认为以宿迁医改为代表的市场化非但没有解决“看病贵”,反而加重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市场化”是失败的;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市场化改革不仅完成了医院的转制,更构建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2003年,中国经历了SARS的突袭,暴露出医疗卫生体制的积弊,将全社会对卫生体制的反思推向了高潮。从“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延伸到“医疗卫生事业、公立医院如何定位”等问题,“卫生事业恢复公益性、政府主导”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

  此时的卫生部在机构设置上,也因此出现了显著变革——新增设了卫生政策法规司、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农村卫生管理司三个重要部门。同时,“官员问责制”也应运而生。

  不过,2005年医疗改革风云突变。在当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发布的医改研究报告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被定义为不成功。

  政府主导的新医改

  从2006年9月开始,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牵头、多家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了新医疗改革方案的制订工作。从2007年春节前到现在,陆续已有10家国内外机构进行了新医疗改革方案的设计。最终,医改方案得以在本次两会前基本确定。

  两会期间,有卫生部官员表示,尽管新医疗改革方案没能亮相,但国务院已经审议了一次,并且新方案的部分细节也在两会间得到了确认,两会结束后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