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工业化时代的行政治理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0:20 财经时报
后工业化时代的行政治理 本报记者 苑二刚 西方以200年演进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只用了不到60年就实现了。当工业化进入第四个阶段的信息化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见证 重新组建主管工业的部级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大工业部”),成为此次“大部门制”政改最具新意的亮点。 “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3月11日下午,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向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说明时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改革方案秉承了一贯的精减高效方针,将会有力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升级,但原来行业的一些焦点问题, 如“三网合一(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问题、3G牌照的发放及电信业的重组问题仍不明朗,有待进一步观察。 调整与过渡 当年,斯大林在论述前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办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这个事情做迟了,就会失败……” 新中国建立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家也走了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当时是以政府权力来整合人力物力,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这一模式被人冠以不同的名称:有人称之为“强行军”,有人则称之为“陡直的腾飞”。随着改革开放,原来以政府权力推动工业发展的模式,下移到以企业和资本层面。原来高度管控的众多工业主管部门也随之逐渐弱化乃至消失。 从历次机构改革来看,工业领域的管理机构一直在减少,在改革力度最大的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达10个。制造业体系的管理回归市场。 而此次设立的大工业部绝不是以前工业专业经济部门的翻版,而是经过职能调整与规范的新部门,这也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需要。 “在市场经济状态下,大工业部也不是改革的目标,将来也可以不需要,大工业部只是过渡方案。在发达国家并没有类似的大工业部,之所以这么设立,这和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大发展阶段有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广乾认为,除了从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还应该从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处在关键阶段这一点,来理解国防科工委与信息产业部合并的意义。“新的主管部门将加速军工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并对工业化的发展任务完成产生推动作用。” 李的观点契合了十七大报告中的政策指向,“信息化”的地位也被强化,“信息化”与原有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四化”并举。在学者们看来,这预示中央明确了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但是其目的还是要先把工业做大做强。 三大悬疑 按照原信息产业部官员此前的讲话精神,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大力发展与硬件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鼓励在汽车、医疗、机械等领域发展大宗软硬融合产品。新的大工业部的设立对这些行业加上信息行业本身无疑是巨大的利好,尤其是在分散的权力整合统一、打破体制障碍之后,军工行业的活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