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周小川纵论当前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05:04 金融时报

  抑制通胀不是汇率浮动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20个月中,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央行是不是更积极地利用汇率政策来抑制通胀的压力,是不是意味着其他的紧缩政策,比如利率政策将会较少应用?周小川认为,汇率变化幅度其实更多地取决于市场力量,也就是市场供求双方对于汇率走势的看法。同时,汇率机制是在市场供求基础上,参照一篮子货币的变化,因此,不仅央行参照一篮子货币的变化,市场的各参与主体也非常注意观察每天外汇市场的变化,他们的这些关注在市场上都会有所反映。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弹性的增大和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加大,最主要还是因为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更加市场化。

  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就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抑制通货膨胀不会成为汇率机制改革或者市场汇率浮动变化的主要原因。在通货膨胀控制方面,更主要的还是依靠国内的一些政策,包括我们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措施。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谈到了九项措施,这些都是针对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所以,没必要把汇率变化过多地看作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央行鼓励对外投资各类限制审批将逐步减少

  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步伐越走越快,但是在监管方面有一些跨行业的风险可能预计不到,如何防范环球风险和跨行业经营带来的风险?

  周小川说,综合经营有风险、有弊端,也有有利的方面,这取决于利弊的比较,同时也取决于未来的方向,包括全球化运作的方向。作为金融业来讲,本身就是管理风险的行业,即便什么事情都不做,也要承担风险。所以,金融业需要应对风险如何搭配、风险如何相互对冲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从长远来看综合经营给风险管理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做这件事也是很谨慎的。前几年提出对综合经营进行一些积极试点,然后稳步推开,就是为了防止国际上出现的某些风险。

  关于个人对外投资方面的逐渐放开问题,其实国内对外投资是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每种方式都有不同的利弊,同时适应不同的人群和投资选择。

  刚才提到,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如果都用到国内投资,那投资可能就会过热,也有可能产生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部分钱要投资到国外去。国家鼓励对外投资,各类限制性措施会逐步减少。

  美国次贷危机尚未见底需要密切观察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对美、欧金融和经济都产生了很大冲击,那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金融机构和经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因而作出调整?

  周小川说,次贷危机从去年夏天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见底,所以不可小视。对我们的影响,现在能够看到的,第一,是对金融机构的直接影响。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次债方面也是有一些投资的,这些投资也会有损失,但是总的来讲数量和比例都不大,金融机构能够消化。另外,中国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大,经营状况也比较好,少量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第二,是间接影响。美国经济带动全球经济会产生哪些变化,包括在国际贸易方面产生的变化?这些对中国经济会有进一步的影响,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有待观察。另外,这种影响有可能是一轮一轮的,美国经济波动第一轮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比如欧洲的国家,这些国家又间接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我们对此要有充分估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