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史美伦:我以为自己很了解中国 其实不然(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18:54 财华社

  史美伦:我不这样看,在香港我也有很多事做不到。本来我做两年便退出,但中央领导两度挽留我,结果我多做了一年零八个月。

  记者:中央领导一直希望引入国际金融人才,本来你的任命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但你却做不长久,这会否给予国际人才一个负面讯息?你对有心为国家做事的人才有甚么建议?

  史美伦:如果有心为国家做事,三年、两年、即使是一年,都是好事,我认为两地需要更多不同层次的交流。我到北京之前,以为自己很了解中国,因为我93年已开始做H股红筹上市工作,到了中国证监会之后,才知道自己了解的只是皮毛,所以大家要多些了解中国。我发现内地朋友对香港市场认识,多于香港人认识内地市场,我们应该多些交流。

  我希望日后会多些双向交流,不单是港人到内地,也可以更多引入内地人才来香港。

  在我之后没有港人可以做副部级官员,我也不知道原因,可能是我做得不好。我想待遇是一个很切实的问题,很多香港人可以短时期不要工资或者收取很低的工资,但这样不能长期维持。

  记者:其实你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角色,为甚么要参选人大?你们如何分工?

  史美伦:36名港区人大不会做同样的事,日后会有分工,我个人较关注财经及金融事务,希望日后熟习了工作规则后,可以有一些提案。现时大家在讨论港区人大应否设立代表处,但有人就担心这个出现两个权力中心,但我认为不会,人大不是全能的,只能反映意见,所以谈不上权力。

  我有两地监管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沟通上有一些优势,参与人大是好事,我以前在公营机构服务很久,在人大机制内,可以借用我以前的经验。我不选人大也可以有其他方法服务社会,但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渠道,为何不试?

  记者:你身兼行政会议成员,会否扮演沟通两地的角色。

  史美伦:港区人大代表当然可以发挥沟通两地的作用,但我要强调中央与特区的沟通工作,特首已有很好的渠道,人大只会扮演补充的角色。

  记者: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建议一次过拨款180亿元予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用作资助研究,据说是你一力促成的。

  史美伦:我在去年4月接任教资会主席后,其中一个重点关注的议题是研究经费,首先我们觉得经费不够(政府每年拨款5、6亿元),相对GDP的比例很低,第二是评估科研项目的机制需要改善。

  我致信当时的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也跟特首曾荫权及现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谈过,希望政府一笔过拨款予教资会,再以投资收益用于研究项目,这种方法在美国也十分流行。我当时的建议是政府拨款100亿元,但维持每年的资助,结果政府的建议是一笔过拨出180亿元,在一、两年后停止每年拨款。

  这也是一个很理想的建议,我们期望基金每年可以得到约5%的投资回报,即每年会有9亿元,较现时一年5、6亿元的拨款为多,不过投资不一定稳赚,我们希望基金条款上有弹性,如果某一年投资失利,也可以利用某一比例本金,以免影响对研究项目的资助。

  这个安排最重要的是可以消除政府的财政负担,让教资会自给自足。这180亿元,是政府盈余的15.5%,是相当重大的资源,但正如财政司司长所言,这是投资未来的重要一步。

  记者:这笔资金会由教资会自设投资公司,还是交由外面的基金公司管理?

  史美伦:我们会在教资会下将设立投资委员会,在市场遴选合资格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我们也不排除交由政府或公营的基金管埋。

  记者:这个经验可以让内地借鉴吗?

  史美伦:我看不到为何不可?我们还注意到政府资助的研究基金,现时不能用作跨境投资,这样不能与时俱进,现时内地与香港的融合愈来愈多,特别是珠三角,我们会研究是否可以消除这项限制。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