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争议货币供应量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05:50 21世纪经济报道

  争议货币供应量目标 

  1996年起,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正式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1998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代了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但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总量指标的相关性来看,两者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如1997—2002年启动经济、治理通货紧缩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却达不到预期效果,1997年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速放慢与通货紧缩现象。央行对此采取了多种政策进行干预,但收效甚微。从近年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对看,实际值偏离目标值较大。 

  赵鹏分析,造成货币供应量目标实践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方面。央行所能控制的充其量只是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并不是取所能控制的,它取决于商业银行意愿持有的超额准备率、公众意愿持有的通货比率和货币流通速度。而在中国目前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央行还被动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因此即使是基础货币的数量中央银行也不能够完全控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在《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文中,曾深刻分析了将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局限性。他称,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与当初的预期相去甚远。 

  而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调控制度,赵鹏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有三。 

  其一,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货币量与通货膨胀间的稳定相关关系对于通货膨胀目标的成功使用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实施并不依赖于这种关系,而是使用所有的变量信息来决定最佳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其二,与汇率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能使货币政策集中精力于国内的经济问题,并对国内经济冲击作出反应;其三,量化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增强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并为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约束增强的目标。 

  但也有学者担心,货币政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非最佳方案。夏斌就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多重的,仅仅是盯住通货膨胀目标效果未必好。 

  业界普遍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法律框架已初步具备。央行法已经明确规定稳定币值并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的法定责任,下一步可明确相关的衡量标准。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币值稳定的最高形式。”宋国青认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与中国人民银行法并不矛盾。 

  由于我国央行是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这是否会成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障碍?赵鹏称,将通货膨胀纳入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货币政策不能为财政状况所左右,应杜绝有可能破坏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信度的对政府债务的货币化弥补,目前人民银行无须为填补财政赤字而印制货币。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