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珠三角:企业数量稳中有增未见大规模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11:35 南方日报

  岁末年初,发端于制造业重地东莞的企业外迁、关闭舆论,像寒风一样迅速扩散。在这股“寒流”吹袭之下,珠三角的发展前景如何再度成为了国内外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日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关于数千珠三角工厂今年将倒闭的新闻,再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不可否认,在人民币升值、环境要求提高、生产成本日益上涨等多重因素的挤迫下,珠三角企业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并出现了外迁的现象,但事实是否有如此严峻?到底有多少企业外迁?这些企业是“连根拔起”彻底迁出广东,还是以扩张性外迁重新布局生产环节?广东如何顺势而为,引导产业升级,最终实现腾笼换鸟的目标?

  在人们不断担心营商成本的持续增高导致越来越多企业和外资远离珠三角时,统计数据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珠三角去年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增长的同时,外资结构也不断优化,大项目数量明显增加,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显著增长。

  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两成多

  据统计,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1.2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2.9%,增长18.0%,增幅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506个,合同外资额339.38亿美元,分别增长12.5%和38.1%。其中粤北、粤东、粤西合同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只占19.67亿美元、10.49亿美元和9.81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10.76亿美元、5.30亿美元和3.32亿美元。

  从珠三角主要城市来看,去年广州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深圳实际利用外资3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东莞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16.1%。

  独资企业的主体地位继续提升

  据介绍,2007年全省中外合资企业合同外资额40.0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63亿美元,分别增长25.7%和6.0%;外商独资企业合同外资额282.18亿美元,增长40.2%,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83.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额140.52亿美元,增长24.4%,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2.1%,比上年提升4.3个百分点,独资企业的主体地位继续提升。此外,中外合作企业合同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2.14亿美元、4.78亿美元,分别增长0.6%和下降41.0%。

  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显著增长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商投资结构在进一步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增长58.5%。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实际利用外资107.11亿美元,下降1.3%,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2.5%,其中高技术含量的医药、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2.0%、49.6%、25.2%和17.8%。第三产业增幅加快,实际利用外资62.32亿美元,增长76.0%,拉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5个百分点。

  综观近两年广州引进外资总体走势和变化可以发现,支撑广州实际利用外资持续两位数增长的是外资服务业的大幅增长。根据统计显示,2007年广州市服务业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71家,占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的59.54%;新批合同外资39.50亿美元,占56.15%;实际使用外资20.74亿美元,占63.12%,三项指标均创新高并全面超过制造业。

  在深圳,第三产业吸收的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比重分别为70.8%和48.5%,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合同外资增幅分别达到201.74%和165.6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实际外资增幅分别为77.89%和336.47%。

  外资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

  记者注意到,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去年新增外资项目还凸现出外资大项目的明显带动效应。其中去年批准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46个,比2006年增加34个。246个大项目合同外资总计61.32亿美元,占全市新批合同外资总额的87.16%;246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的合同外资金额为2492.49万美元,比2006年的1546.24万美元有明显的上升。

  广州这一现象在整个珠三角具有共性。数据显示,全省外商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在继续扩大,全年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平均规模突破300万美元,达357.0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66.34万美元;合同外资额千万美元以上新批和增资项目1176个,比上年增加169个;合同外资251.3亿美元,增长63.7%,占全省合同外资金额的70.7%;其中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50个,合同外资额45.9亿美元。

  数据的变化,不但显示珠三角继续坚决淘汰高耗低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决心,也彰显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观念的转变,形成了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其中深圳市正在进一步抬高招商引资的门槛,深圳也一再强调“三高两低”,即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才能进入到深圳,一般性的企业进入深圳要进行专家评审。

  东莞真相

  企业数量稳中有增未见大规模转移

  在前日召开的东莞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对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东莞台商跑了500多家”的说法予以明确否认:“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过去两个月里,东莞一直处于珠三角企业外迁关闭舆论的旋涡中心,无论是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的秘书长黄春明还是亚洲鞋业协会的秘书长李鹏,抑或是东莞市经贸局企业促进科的袁志坚科长,最近都接待了不少来访者。这些来访者有的来自银行和证券机构,有的是媒体记者,还有行业协会的相关人士。他们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东莞到底有多少企业外迁?

  每年注销两三百家鞋厂很正常

  袁志坚说,近年来,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电力供应紧张,加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调整等因素影响,东莞出现了少数企业转移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部分特定的行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用地紧张的区域。

  据了解,关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有关制鞋企业的各种传闻。有消息称,去年10月以来,东莞制鞋、家具等传统企业,出现鲜见的大批量撤退。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大约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关门或者外迁,而东莞也有数百家鞋厂倒闭。

  让这一问题成为焦点的是常登鞋厂的倒闭。去年12月20日,位于东莞东城主山管理区大塘头村的拥有近4000名员工的台资企业常登鞋业有限公司停止经营,为员工支付了4000多万元的经济补偿金。

  在网上看到东莞企业外迁的消息后,黄春明大吃一惊。为了掌握更准确的信息,他专门前往东莞市工商局了解情况。东莞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东莞开业和注销的鞋厂数量分别为883家和346家,2007年开业和注销的鞋厂数量则分别为501家和289家。到2007年,东莞累计有制鞋厂4404家。看到这些数据,黄春明松了一口气,他认为,相对于4000多家鞋厂的总量来说,每年注销两三百家是很正常的。

  在李鹏看来,这样的结果没必要大惊小怪。李鹏认为,这只是行业内部洗牌的必然结果。2002年以前,中国只有2万多家鞋厂,而短短的5年时间内,鞋厂的数量猛增到3万多家。在短时间内,鞋厂增加那么多,但穿鞋的人群并没有扩大,必然造成产能过剩,东莞也不例外。为争夺市场,鞋厂之间必然通过相互杀价等手段获得生存空间,也导致鞋价一直提不起来。如果一双鞋出口后能卖100元,利润只有5-8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没有经济实力的、管理跟不上去的鞋厂必然倒闭。

  根据东莞市外经贸局、台协等联合开展的调查,去年东莞有900家企业终止了合同,台企仅2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鞋、五金、纺织、家具等行业。而企业终止合同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合同正常到期,“三来一补”转“三资”企业,也有一些是因为经营不下去。

  同时,去年也有700多家企业进入东莞,其中台企200多家,终止合同与新进的台企数量基本保持平衡,是稳中还有增加,有进有出。

  制鞋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东莞市经贸局副局长罗斌说,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招工逐渐困难,加上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等因素,中小企业逐渐面临压力。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