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股权投资业:新兵马雪征(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 13:39 《环球企业家》杂志
关于马雪征这个英文系出身的人,如何成为首席财务官,甚至是亚洲最著名的女性CFO,是一个颇可探究的话题。至少从硬性条件来看,马雪征并非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上显然并无优势。甚至马雪征的女儿也曾经开玩笑说:“我真不知道我妈妈怎么做CFO的,她只有小学六年级的算术水平,代数都没学过。” 一方面,这有赖于马雪征“没包袱”的性格和极强的学习能力。她愿意承认自己在专业上的劣势,并对内外的专业人士坦陈:有问题我就会问你们。这反而让联想的财务问题很难被“糊弄过去”。 更重要的是,马雪征很清楚,联想的CFO,并不应该是一个“大会计”。就像她在1990年代末期所参与的一系列工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力、对公司的战略判断,以及搞定事情的经验。 因此,她非常明确地将自己的定位,与杨元庆、郭为们差异开来。当杨元庆一声令下开始冲刺时,马雪征更多扮演着组织内沟通、黏合团队的角色,以避免冲刺时“回头一看军队已经七零八落了”。 马雪征所“抹平”的最大问题,是在2003年说服联想集团的大股东联想控股。 这一年,杨元庆提交的关于联想收购IBM PC部门的提议第二次被联想控股董事会否决。眼看这桩可能将联想带入国际市场的交易无疾而终,作为收购的鼎立支持者,马雪征没有选择在董事会上和反对者们针锋相对,她甚至没有马上找柳传志交流。 与柳传志合作13年来,马雪征对柳的理解可谓深刻。她判断,以柳的雄心和胆识,并不会反对收购,但年收入不到IBM PC部门1/3的联想要想达成此项交易,风险太大。柳传志从大局考虑,至少不会力排众议来推动交易。 因此,问题并不是针锋相对的辩论,而是化解柳传志的担忧,也就是说服董事会的其他人支持收购,或者仅仅是不反对。 于是,马雪征协助杨元庆找来了三家第三方公司——麦肯锡、高盛和GA投资公司——安排他们逐一去向控股公司的董事们分析并购利弊。在这一说服过程中,她和杨元庆并不出现,却达到了目的。结果众所周知,联想控股批准了交易提案,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完成了收购。 多重职责 完成收购只是压力骤然变大的开始。除了规模上,联想年收入从30亿美元变成130亿,管理能力上,如何确保各大洲的财务不会失控,成为了马雪征夜半惊醒的一个问题:“夜里也会想着,如果应收账跑了一笔,我就完了。” 在整合的前四个月内,她就将全球的会计、司库、审计、税务四个团队全部建好。虽然口头上,马雪征会说“很多财务问题我并不懂,靠你们了”,但她确立权威的方法正是因其专业——全程参与了联想与IBM PC一整年的谈判,马雪征对于可能涉及到各种问题都极为熟稔,当欧美的属下表示某项工作难以展开,马会非常明确地提醒对方哪一项条款证明这是可做的。 关于一个中国女性如何管理遍布全球的财务团队,马雪征还有一个经常使用的玩笑:既然IBM的员工们曾经听从一个卖饼干的老板(指郭士纳)指挥,为什么不能听我的? 从团队最初的组建,她高度重视沟通。除了和全球司库、首控官、全球首席会计师、首席审计师、投资者关系负责人、M&A负责人等6名直接向自己汇报的人士保持每周一个小时的沟通时间,她还要求自己跟四个大区的CFO以及四个大业务部的CFO保持每周一小时的通话。这就意味着,仅与相关人士的沟通,每周就要花去马雪征14小时。 即使如此,在做第一次全球整合的财季报告时,马雪征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在财务报告的前一天,她召集审计师们见面。就在那时,有人问起“你的脸怎么红了?”,马雪征这才发现,自己脸上的三角区已经全都布满了红色的斑点——这次紧张情绪带来的湿疹伴随了马雪征整整两年。 更为复杂的是,在并购之后,马雪征要承担的不仅仅是CFO的职责。 作为联想集团原有团队中英文最好的高管,她需要和投资方以及IBM全球各个部门保持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每2、3周,她就会和四个大区以及跟自己平行的其他事业部,职能部门高管们进行一次一对一的面谈——信任逐渐建立后,她就成为了各种意见的汇集点,当然,她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吉姆·库尔特所谓的沟通能力强、多任务处理能力强。 最为超越CFO职权,也是最富挑战的,无疑是整合一年之后,联想突然空降阿梅里奥,取代新联想首任CEO斯蒂夫·沃德。 联想最初选择沃德,看重的是他的IBM背景,以及一流的销售能力。在收购的最初阶段,依靠沃德在IBM内的威望,以及与欧美客户良好的沟通界面,的确帮助联想达到了稳定过渡的目的。 但两三个季度之后,问题开始显现:沃德根本无意于做成本的节约,而希望继续实施IBM原来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这让联想及其股东日渐不满。 换帅势在必行,但整个过程如履薄冰。它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不容疏漏。比如,换帅过程中可能出现怎么样的问题?如何和董事会沟通?如何按照杨元庆的要求选出下一个CEO?安排哪些人去面试?面试时柳传志和杨元庆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甚至包括和公关公司协调,安排哪位高管见哪些媒体?舆论口径应该是怎样的?所有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因为高度机密,都必须由马雪征和麦肯锡在联想的顾问吴亦兵两人完成。 为避免事后被外界指责为“暗箱操作”,马雪征向柳传志等董事建议,换帅的事情必须要由治理委员会来讨论,也就是说,完全没有执行层面的人参与——这种谨慎一度带来了问题:因为没有人具体推进会议讨论所得,换帅之举迟迟没有变化。这甚至让董事会成员、TPG合伙人库尔特电话找到马雪征,问她为什么没动静。又是在马雪征建议下,吴亦兵以顾问的身份参加会议,一切才重新滚动起来。 所有的精细规划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于联想这样一家国际化初体验的公司,第一年即换帅很容易被外界视为初战失利,但这种不利的思考方式被导向了联想所乐于见到的积极方向。阿梅里奥的进入也就显得颇为平滑。 判断力 关于马雪征的投资前景,可资参照的,是她在联想期间的投资成果。 2000年到2003年之间,联想曾展开两拨收购攻势。第一次是在互联网热潮中,为打造FM365而进行的资本操作,如收购赢时通、与美国在线合资。第二次是在构建IT服务业务时,先后收购汉普咨询公司、智软电脑和中望商业机器有限公司。 关于FM365的投资,早已随着联想放弃互联网业务而隐没于历史。而在IT服务领域的投资,则在2004年7月底以3亿元作价被置换为亚信公司15%的股权。 直至今日,马雪征仍记得与亚信交易时的成本价,5.25美元。虽然这次投资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得到回报,但随着2007年以来亚信股价的逐渐提升,马似乎终于可以出一口气。到2008年1月底,亚信的股价已经涨至8.5美元以上。联想当年3亿元的股份,至今价值约为5.55亿元。 多少与投资亚信类似的,是2000年时马雪征主导的联想投资搜狐。 看到网络公司备受追捧,联想内部也跃跃欲试。由此,在搜狐上市前,马雪征参与了其最后一轮融资。这次IPO前投资的每股价格为12美元,约等于搜狐最终上市价的12.5美元。而且,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搜狐的股价一路跌落至1美元以下。 据说,在公司股价跌到1美元以下后,张朝阳曾经找到投资者,试图帮助原有投资者退出。但这一建议在马雪征那里被拒绝了。她对张朝阳说,既然已经每股亏了11美元,我就不退了,等着你翻身!在得到张朝阳感激的同时,马雪征却只能自我解嘲说:“那时候走路都得躲着点柳传志。” 最终,联想的坚持取得了回报,它在搜狐股价涨到40美元以上之后倾数出手。 如果只是依据马雪征个人的描绘,即使搜狐这样一笔获益近3倍的投资也是笨拙而依赖运气的。但她现在的合作者却并不这么看。TPG合伙人,曾主导新桥入主深发展的单伟建说:“做投资最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基本判断,这需要有深厚的企业管理经验以及市场判断能力,而在这些方面她是出类拔萃的。” 的确,对于一个主导过17.5亿美元交易,在一次偶然的网络投资上获得过3倍回报的人,还有什么好运气不能被视为其种种行为的结果呢?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