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财政部加强精细化管理(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 11:21 华夏时报

  完善监督

  预算不能反映收支的科学性、真实性,有些单位甚至在做预算时“编天书”,预算却能顺利通过,与预算监督不够不无关系。

  2007年两会期间粤籍全国人大代表邓明义就指出:“大会安排审议《预算报告》形同虚设,所谓的‘审议预算’,其实都是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进行的。结果大家只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根本没人提及预算报告一个字!”

  施正文告诉记者,事实上现在两会代表审议《预算报告》的时间不超过一天,而且材料是到会场才发的,代表们一天时间根本无法看完几百页的报告,更谈不上提意见。

  监督不够的另一问题是,预算材料的专业性非常强,数据非常复杂,项目里又没有把人和事的经费分开,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大多从事的都是非经济性工作,很难看懂预算并对其进行审查,造成预算报告“代表看了等于白看”,稀里糊涂投了赞成票的局面,预算审查多少成为一种形式。

  不过,这些也正在发生改变。

  从今年起,财政部门在人代会期间提供给市人大代表的关于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将不再收回,代表可据此对每一笔钱的去向进行监督。此外,针对预算超收收入部分的使用也将加强监督,相关部门必须编制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并向代表大会报告。

  2000年,广东省政府提交给人大审议的预算表仅有一页纸。仅过去两年,广东省政府提交的预算表就厚达605页,重量超过1公斤,囊括了所有的省级政府部门,并详细列出了每个部门的支出项目和理由。

  同时财政部提出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和监督考评机制。

  施正文认为,事实上解决预算监督问题的方法很多。针对预算审议时间短、专业性强的问题,可以提前发给代表预算报告,代表自己看不懂也可以找专家帮助来提意见。另外可以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工委等,甚至可以找专家开座谈会,也可以给预算附加详细的说明材料。

  不过他同时强调,办法是有的,但是长远来讲,加强预算监督难度很大,因为这不仅仅是预算体制改革,还涉及到很多部门,需要相关改革的配套。

  刘尚希也表示,预算体制改革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不是财政部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8000亿新增贷款考验央行调控艺术

  本报记者 郑 盎 北京报道

  雪灾、美国次债危机,外加上中国经济的持续过热,宏观政策走向再度扑朔迷离。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1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6.74%,增幅比上年末高0.64个百分点。

  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高2.2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增幅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1%。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2月1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算加上季节性的因素以及2007年挤压的项目上马,原本普遍预计1月份增量最多也不过4000亿元,现在贷款增加8000多亿,着实出乎大家预料。郭田勇表示,央行不断收束流动性,而实际贷款量猛增,说明中央和地方银行的博弈愈发激烈。

  郭田勇建议,未来央行仅仅靠间接性手段来回收流动性已经远远不够,为了确实有效地遏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央行应该按照季、月,不断地加大窗口指导,这样才可以真正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不过,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一些人认为,由于雪灾、次级债等因素,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适当放松。但这又陷入一个悖论,如果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开“印钞机”,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等问题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15日上午,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在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央在年初确定的宏观调控重点主要目的是‘双防’,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是不会变的,目前我们还是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也就是说,宏观政策走向不因雪灾而变。”相关专家评价道。

  李朴民还表示,下一步抢险抗灾工作的重点任务,将由“应急抢险抗灾”转入“全面恢复重建”。对此,也有相关人士质疑,“全面恢复重建”势必再踩“经济油门”,又如何与偏紧缩的政策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2月1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者其实可以并行不悖,救灾主要采用的是财政政策,给经济再加温的效果不大。郭田勇也认为,“雪灾加温过热经济”,这样的说法并不成立。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