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物价周期性震荡上行 调控需要以粮为纲(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3日 05:3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07年物价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下持续上涨

  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农产品价格高涨及其对其他物价的传导。导致我国物价上涨的诱因很多,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既有偶发性因素,又有周期性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货币因素,又有商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国际价格传导而产生的成本推动,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需求拉动。

  1.目前物价上涨尚处于“良性”区间,与全面通胀还有一定距离。

  2007年我国物价一改前两年的平稳运行格局,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月CPI涨幅从年初的2.2%一路跃升到年末的6.5%,创11年新高。全年累计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的风险在逐步积聚,但与全面通胀还有一定距离。首先,在构成我国CPI的八类产品和服务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占比达到34%,而其他七类中最高也只有14%,除了居住类商品价格以外,非食品价格在过去五年中都是相当稳定的,一直维持在1%左右的水平,最近也没有大的波动,PPI目前也处于较低水平。其次,从历史比较看,目前我国物价上涨尚在合理幅度内,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9.8%,CPI平均涨幅为6 %,2007年GDP增长11.4%,高于历史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而2007年CPI涨幅为4.8%,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最后,从国际经验看,我国目前物价与GDP增长水平之间的状态有些类似美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和美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通货膨胀较为温和,而经济则高速增长。

  2.物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国际市场的传导。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利率下降、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发展中国家对于大宗商品需求不断上升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粮食、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促使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美国和拉美的粮价上涨了10%,中国的粮价已经上涨了18%,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粮食价格上涨了25%以上。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到去年底,全世界粮食储备量降到了近20年的最低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均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我国物价与世界各国一起上涨,并非偶然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大宗商品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如2007年前10月累计,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4.7%,其中食品及活动物进口额增长14.9%,动植物油增长86.5%。我国近3年来粮食呈净进口格局,2004-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分别为497亿斤、445亿斤和508亿斤,3年累计净进口1450亿斤。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影响,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2007年前11月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为每吨84.5美元,同比上涨32.8%。最近,涂永红等人通过选取美国、日本、欧元区等10个国家和地区自1995年第1季度至2006年第4季度10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物价波动的主要原因,其影响力约占70%。可见,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3.食品价格上涨是最主要的推动因素,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构成我国CPI的八大类价格中,去年以来保持着“五涨三降”的发展格局。在上涨的五类价格中,食品价格对去年我国价格总涨幅的贡献超过了80%,去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但食品价格上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1996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至2003年以前,农产品价格一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到2003年夏收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不足1996年峰值时的2/3。2003年9月份以后,农产品价格总体上结束了7年的下降趋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我们以去年涨势最猛的猪肉价格为例加以说明。在我国,由于养殖模式的不同以及超乎寻常的低廉劳动力,人们往往将猪粮比价5.5:1作为养猪盈亏的平衡点。当猪肉价格明显高于这一比价时,生猪生产就快速增长,反之亦然。2004年以来养猪效益逐渐下降,猪粮比很长时间低于5.5的盈亏平衡点。2006年五六月份则降低到了4.4的最低点,生猪最低价格每公斤6.5元,猪肉价格每公斤为10元。2006年育肥一头100公斤的良种猪,净亏损在130元左右,全国养殖户(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亿元。由于养猪亏损,造成了农民大量宰杀母猪。再加上南方地区出现猪蓝耳病疫情,造成了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2006年年底全国母猪的存栏量减少了3.6%,2007年6月底又比上一年的6月底减少了7%,这就造成了市场生猪供给量的减少。2007年以来,尽管生猪价格上涨很快,但由于同期粮食价格尤其是玉米价格上涨也很快,猪粮比价也只不过刚刚超过平衡点。如果粮食价格总体保持上涨势头,猪肉价格上涨的态势短期内将难以消除。

  4.我国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频率和幅度。

  小农经济模式在人均GDP较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农村剩余劳力较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将年出栏50头以下称为散户养殖,这样的散户养殖在中国的生猪养殖中占70%以上。许多散户不仅劳力不计入养殖成本,甚至连饲料也不购买,这可以说正是猪肉能在历史上一直保持低价的最主要原因。有关专家分析,假如中国养猪真的实现以规模养殖为主,各种劳动力投入及间接成本以市场定价,带来的后果将是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但是,小农经济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产业组织规模小,势单力薄的农户不能有效地搜集和利用市场信息,不能预判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缺乏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他们一般都是简单地跟随价格作出生产决定,高盈利时“一窝蜂上”,亏损时“一窝蜂抛”,这样就形成了“价格上涨——供给急增——价格下跌——供给急减”的周期性循环,加大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5.农产品价格不断通过“涟漪效应”传导至下游产品,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走高。

  通货膨胀时期,不同商品、服务和资产的价格会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律和次序陆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大不相同。一旦某类产品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其价格就会同时向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进行扩散,在产业链上距离越远和替代性越差产品,其价格上涨的幅度会越小,这就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的价格传导特点。这就如同向水中扔一块石头,涟漪从中心向四周扩散,而且那个波纹越往外就会越小。现在,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已经成为了投入水中的那块石头。如果这些价格只是一次性上涨的话,“涟漪效应”会很快消失。但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可能是一个中期趋势,“涟漪效应”所带来物价上涨的幅度及范围都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整个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6.货币发行量过多对物价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从本质上说还在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我国巨额贸易顺差加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导致的大量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在收购外汇的同时,央行即向市场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造成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去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广义货币M2余额40.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此外,近几年我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创新,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盘活巨额存量资产,贴现企业和个人的未来收入,创造了数量巨大的“信用货币”,或者叫“虚拟化货币”,这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源所在。这些钱的所有者不是中央银行,而是民间企业或居民,如果企业和居民愿意变现,将证券换成钱去买物,就会有大量货币流入市场,物价就会上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