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林毅夫称将推动世行与中国合作(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6日 03:43 新京报

  “他最主要贡献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特别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代表的赶超战略转型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带来的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评价说。

  在1988年前后,经过了对中国举国体制、赶超战略的反思,林毅夫逐渐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思想,建立了以要素禀赋、政府的发展战略及其内生形成的政策制度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而这也成为理解他的经济学思路和政策建议的核心。

  新中国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被他称为“典型的赶超战略”,片面发展国家资源相对匮乏的产业,从而形成了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形成了资源计划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他把这一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超越战略。

  他自此引申出其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理论的著名命题,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国家的发展政策应该以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为目标。

  具体到中国来讲,“最关键的是必须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即充分利用中国当前劳动力多且相对便宜的优势,去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

  这一改革主张在随后几届政府中的影响力逐渐体现,林毅夫连续四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更被认为是政府重要经济智囊之一。

  认同渐进改革

  由于其思想体系中对要素禀赋的强调,林毅夫的整体发展战略思想中产权改革并不处于核心内容。

  在总结东欧等转轨国家的经验之后,他也反对“休克疗法”,主张渐进式的改革,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相对承认历史现实,为政府渐进式改革提供了空间。

  按西方的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国有制度。林毅夫则认为,产权是否私有与企业自生能力并无必然关系,“市场先于产权”是“企业自生能力”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他发现的国有企业的关键问题不在产权,而在于其政策性负担,“只有把政策性负担剥离,才能谈到产权改革”。

  按照他的观点,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是否透明有效。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并不能断言就是无效的,而在针对杨小凯提出“后发劣势”等理论界的论战中,林毅夫利用其资源禀赋学术,从比较优势观点来支持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奇迹式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再保持二三十年,并认为中国未来甚至会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本报记者 张诚

[上一页] [1] [2] [3]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