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业挺进国际市场(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5日 19:25 上海国资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银行在国外的收购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在欧美等地则相对较少。 “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一条不可避免的发展之路”,张燕生认为,虽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但发展水平并不高,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应地与国际同行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制约中国金融进行海外扩张的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中国金融业正在重复制造业走过的海外扩张之路,即从非洲、拉美等地起步,逐渐向欧美等发达地区延展。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型国企曾经在国外进行过一系列并购,但主要集中在能源产业领域,主要分布地即在非洲、拉美等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世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央企改革发展的深化,实力大为增强,央企“走出去”的步伐也日益加速,在欧美地区进行大规模扩张。 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说上世纪80-90年代从少数企业的海外扩张是单打独斗,进入新世纪以来央企的海外扩张是“集团冲击”,那么现在金融业的海外扩张就是“重点突击”。 “银行业的特点是机构分散,所以更适合以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汪亮说。 以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案为例,虽然工行的国际排名是世界第七,而南非标准银行的排名仅仅是106,相差100名,但在国际化程度上,工行却远比标准银行要低。 截止2006年,工行只有98家海外分支机构,而且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香港,更多的境外业务都是通过代理行进行。 而成立于1862年的南非标准银行自1998年开始在非洲通过新建和收购建立了网络,目前的资产规模与盈利率均居非洲首位,共有1051家分支机构,遍及全球。 “并购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汪亮说,不仅工行采取这种形式进行海外扩张,中国金融未来的海外扩张也仍然会采用这种形式。较之于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发展,并购虽然资金规模较大,但好处也是明显的,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免去漫长的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能够较快地取得投资回报。 不过,并购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政治风险。早在1989年,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试图收购西雅图飞机零部件公司下属的一家企业,即因政治敏感性而失败。近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相比之下,在非洲、拉美等地收购则要顺利得多。因此,以非洲作为突破口未尝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然后逐渐向立体结构发展,这是已经由制造业证明了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路径,银行业也只能如此”,张燕生说。 并非坦途 迎接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市场并不是满地鲜花,也有丛生的荆棘。 “全球化带来的市场机会是全球化的,风险同样是全球化的”,浙江大学副教授苏振华告诉《上海国资》,在进入全球市场的同时,中国金融也应该做好应对国际风险的准备。 而当下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就是美国的次贷风波。 次贷风波究竟影响会有多大,学界看法尚不一致。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2007年1月中旬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断言,次贷危机最后要由新兴市场买单。她指出,美国经济的恢复可能会推迟到2009年,全球将因此面对新一轮流动性过剩危机。 中国金融机构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如果受此次危机影响而进入经济衰退期,则中国金融机构的扩张也会受阻。这对正准备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有些分析可能有些夸大其实,情况并没有这么悲观”,苏振华认为,虽然现在还无法准确预测次贷危机的后果会有多严重,但至少从理论上说,次贷危机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从美国金融领域传导到全球范围,其间存在时间差,而美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危机,在传导到更大范围内之前,这场危机可能就会被克服。 也就是说,次贷危机并不见得一定会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景气,也就不会对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形成太大冲击。“更何况,目前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才刚刚开始,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卷入还不深,也不会有更深层的影响。”苏振华说。 不过他也提醒说,这次危机目前还没有过去,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扩张中还是要提高警惕,以免陷入太深。即使此次能够幸免,也还是需要增强危机意识,注意避免世界金融风波的影响。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