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30年目睹之雇现状(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7:10 《数字商业时代》

  个人觉醒

  从下海到创业

  “总监级以上的管理人员,每周接到一个以上猎头的电话都是很正常的,”身处人力资源战线的David非常清楚,这对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个人而言,要进入优秀的企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过去,外语和专业技能是考核的重点,而现在,要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必须“具备战略的思维、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跨文化运作能力,当然,业绩也是最能提升身价的”。

  David比很多同龄人更清楚,在目前的时代,个人面对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唯有有能力抓住时代脉搏的人才能跃上更高的平台。他最近也换了工作,加盟另一家跨国公司,主要原因是新的位置“可以负责整个亚太区,更有挑战性”。

  几乎所有的企业一把手在公开场合谈及其战略时,都把“人才”二字放在了最前面。然而,国内的失业率仍然连续多年未能好转。即便是对于从业多年,具备较高专业水准和管理能力的个人而言,如何突破职业生涯的瓶颈仍然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如何理解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机遇之间的落差?或许我们要先回过头了解一下近20年来人才流动的趋势。

  人才真正实现大批量自由流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那时候工资增幅较高,有的外企或合资企业甚至一年上调两次工资,每次调幅超过10%。然而,由于国内管理人员奇缺,员工跳槽非常频繁。

  从90年代末到2002年,人才的流动变得稍微稳定,其中的外部原因是受经济滑坡的影响。然而,在企业业绩不佳,薪酬上调幅度减弱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转向以内部的发展机遇吸引和留住人才。

  从2003年以后,国内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高潮。中国加入WTO以后,一方面,更多外企进入中国,并且把亚太区的总部由原来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迁至中国内地;另一方面逐渐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管理意识加强,开始用重金吸收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人才其实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对于企业而言,销售业绩才永远是第一位的。但人才计划必须被纳入老总们最高级别的三大事项中”。David并不认为目前很多企业真正做到了重视人才,虽然很多企业老总经常把“人才”二字挂在嘴边。

  “我们的境遇有时还不如农民工,”身为国内某大企业的市场总监,陈海每到年底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至少他们还有《劳动合同法》做保障,还能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今年,在其供职的公司开展的年终考核中,没有一个员工超过80分。“绩效考核制度成了企业老板克扣中层管理者工资的工具,不但加薪成了泡影,连年薪也无法百分百兑现。”。陈海对自己得到的分数很不满,他在繁忙的出差途中给老板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邮件,决心为自己,为其他有同样遭遇的同事“讨个说法”。

  “然而,这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近十年来,陈海先后供职于国内几家公司,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企业,然而让他很灰心的是,他所遇到的老板,都是“太短视、太注重成本”。

  “别看我们这群人顶着总监的头衔,但是还不是被老板呼来喝去的。而且,我们还是被舆论忽视的一群。我们只有依靠个人的力量去和老板博弈。”无奈之余,陈海意识到,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一是企业制度不完善,二是国内很多老板的素质不高。“新劳动法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要摆脱这种困境,只有一种解脱的办法——自己创业。”陈海对记者说道。目前,他正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密锣紧鼓地准备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或许像陈海这样的创业者成了老板之后,会拿起《劳动合同法》,仔细研读一番。

  过去十年是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是退回“黄铜的十年”还是走向“钻石的十年”,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