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冲破冰河 悲观守业难成龙头(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7:00 《数字商业时代》

  诸多掣肘 更新设备难破坚冰

  银行不放款,拿什么买设备?

  陈时升预计,未来肯定会出现成片的温州企业经营不下去,而转行或者关门的局面。据报道,于2008年元旦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与两税合一等政策已经造成广东近500家制鞋企业歇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王德文认为,这种困境的解决方式之一可能是上马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但在现实中,更新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有着诸多掣肘。

  “我们无法提高自动化程度,2008年银根紧缩,原本银行贷款就不倾向于中小企业,现在更难获得。银行不放款,拿什么买设备?”王宇说,早先他曾经尝试与风险投资接触,但他摸不清鱼龙混杂的VC界,也无法信任前来接洽的VC。

  “即便获得银行贷款,企业家也必须计算一下,多次加息以后,银行贷款的利率是不是已经超过《劳动合同法》带来的成本提升幅度。”陈时升说,他认为花费巨额资金购置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只是纸上谈兵。

  “地方政府实际上并不支持企业更新设备,提高效率。因为这样一来必然有大量劳动力被机器替代,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要求之一就是解决就业。”陈时升说。

  一位不愿署名的温州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他们觉得购置自动化生产线实在不划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设备基本上都是欧美生产的,在法国,一瓶矿泉水买2欧元,在中国卖2元人民币,人民币与欧元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但由于汇率的原因,价值1000万欧元的设备,我们却要支付1亿元人民币。”

  “灭顶之灾。”弓亚斌这样形容《劳动合同法》带给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压力。

  转移基地 产业链尚待破冰

  企业一定要看当地的产业配套状况,孤零零地跑到外地,只能带来成本的提升。

  “我的几个开公司的朋友告诉我,在珠三角大约有15%~20%的企业已经或打算迁往越南。”弓亚斌说。如果有能力将生产企业迁往目前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越南等国家,或者迁往国内尚不发达的地区,自然会降低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但这并不是适合所有行业的解决办法。

  “迁移生产基地关键要看所处的行业特点,以及迁移目的地的产业配套状况、产业链完整程度。”陈时升说,2006年~2007年间,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陈时升曾在国内考察过诸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往往如迎接财神一般欢迎温州企业,并开出极具诱惑力的优惠政策。陈时升曾重点考虑过廊坊开发区,但当地产业配套不完善,是让陈一直犹豫的症结所在。

  “拿制鞋业来讲,温州已经形成了一整条完善的产业链,其中包括从制鞋机生产、皮革加工、原料采购到物流仓储,这将为制鞋企业提供极大的便利,并降低成本。企业一定要看当地的产业配套状况,自己孤零零地跑到外地去,最终只能带来成本的提升。”陈时升说。

  但无论如何,眼下仍然有很多地方显露出大量慌不择路的企业外迁的迹象。由于台商在内地所设企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因而所受冲击极大,大量台资企业开始外迁。据报道,鸿海、仁宝等龙头企业纷纷在越南北部圈地准备盖厂,台商陆续进驻,已经造成越南当地电信等基础工业供应吃紧。

  2008年1月中旬,已经有台湾的豪宅针对可能回潮的台商大作宣传,试图捕获台商“回流潮”。据媒体报道,2007年中期台湾成立的“台商回台投资服务办公室”在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业绩大增”。

  或许通过《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保障员工利益的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地区的梯级转移和企业的优胜劣汰也是立法背后的深意,但弓亚斌表示对此不再关心。“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肯定有国家的道理,我们没什么办法。大家都是读书人,不要去讨论法律的正确性,只要执行就好了。”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