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老字号的幸存实录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22:56 《英才》
文|本刊记者 吴仕逵 山中来了老虎,兔子能否接着吃草?在跨国巨头血拼中国滩头之际,在杨元庆、马云们四处出击之时,老字号能否干出新名堂?如果只按照市场占有率的实际统计,回答就基本是否定的,但天津的海鸥却跳出了这个概率。 全国原有38家表厂,而现在唯一留下来作为中国名牌的只有海鸥。古人计时用沙漏、日晷等,差不多有5000年历史,海鸥也就区区50年,却被评为手表行业的“中华老字号”。叩问老而不倒、历久弥新的独家秘诀,掌舵人王德明大摇其头。 没有什么秘诀,只有一段痛苦而又悲壮的经历。 孤注一掷 王德明带着脚镣也要跳舞:另起炉灶,搞机械自动表。 王德明1995年刚接手时,正逢日本厂家疯狂降价,海鸥一年亏损2000多万,一只表芯成本八九块,只能卖四五块。冬天没有煤烧,工资开不出,拖欠职工医疗费。那时,有谁会提起,中国第一只手表就诞生在这里?又有谁会预想到,金凤凰有朝一日竟变成了土鸡。厂长贵姓王,却被人叫做黄厂长。 最难受的是企业处在艰难的谷底,面临着退出;退出,意味着企业从此消失,这可是国有企业。当时整个一轻集团公司分两块,一块是“发展”的,一块是“退出”的。王德明一直在“退出”里开会,自然是个受气的小媳妇,但这位媳妇有点儿倔,不想退出,反而要做个像样的婆婆:“当时我不服气,我觉得我的企业还有市场。”真有市场吗?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到?到底谁的眼睛是雪亮的? 王德明钳工出身,视力尚好,19岁进车间。早就得知他喜欢机械,历来对精密设备饱含感情,采访时记者特意说:“在大众眼里,机械这东西冰凉冰凉的。”话音未落,王德明马上接口说:“一动它就不凉了。”生命在于运动,机械也一样,海鸥再难只要动起来,就有生机。当时涌动在他心中的是一种情怀:“几十年几代海鸥人才给我们创造了海鸥这个品牌,不能在我手里把它干没了。” 不信海鸥不能飞,当然,也要证明自己到底姓什么。那年他47岁,以他的年龄和企业当时的状况,已经不允许在经营方向上出现错误,一旦犯错,再无改正的机会。当时电子表市场正旺,厂里正在大上电子表,他却说了和当时的形势相背离的话:上机械表,下马电子表。他的理由是:电子表日本人优势占尽,没有条件和它竞争;机械表瑞士有高端,但中端有很大的需求,就是机械自动表,瑞士人没有能力做这么大。 这算是高见吗?一片反对之声。王德明又说,海鸥是从精密机械加工做起的,有自己的优势,不要丢掉自己的金刚钻。这也不是高见,又来一片反对声。反对你反对,事情我要做,需要说服的就去说服,不能说服的也不争论,王德明带着脚镣也要跳舞:另起炉灶,搞机械自动表。要对准市场需求,就得调整产品结构。做你该做的,是搞企业的本分。 搞机械自动表,关键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芯和外观,用技术拉动品牌,用可靠的质量和完善的设计来赢回消费者。光看准市场需求还不行,必须有核心竞争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可是没钱。 很多人都有一个商业梦,但很多人都放弃了,就是因为没钱,王德明也没有钱。他在厂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以联合开发房地产的方式,得到一笔资金,孤注一掷地全部用于自动机械表开发。管理干部降低工资,当时他就拿生活费200多块,一次下岗2200多名员工,只有400多名在岗,冬天只能保证暖气管道不被冻裂。 ——早在1955年,100元经费,一间小屋,我国自制第一只手表艰难出世,王德明他们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历史何曾相似。 舍去一条尾巴以活全身,这是很多生物的生存法则。背水一战的事实很快就证明,冬天过后是春天。公司终于扭亏为赢,2002年下岗职工全部回来,周围100多万平米的楼房都是海鸥在供暖。现在,世界三大经典手表海鸥都能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且能够商品化,这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即使是瑞士,一个表厂也不一定三种表都能批量生产。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