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易纲履新:面对怀疑和管制的加强(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3:29 南方周末

  现在看来,这个判断依然适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更好的协调,而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有赖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月13日,易纲履新后不久,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易纲再次强调央行将坚决反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他同时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必须按市场规律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占据主动。

  质疑者和思考者

  现实的考验是,如何实施这些想法。15年前,从参与创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始,或许他已经在为此做准备。

  经济学家徐滇庆对南方周末记者谈到了一个深夜:“1994年1月4日,美国经济学年会在波士顿举行。我在饭店走廊上遇见林毅夫。好几年没见了,格外亲热,邀他来我的房间坐坐。当时张维迎刚从英国来,和我住在一起。他考察了北美经济学就业市场之后大发感慨。林毅夫趁热打铁,我们为什么不回到中国去创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研究中心?就在这个时候,易纲推门进来。他听到这个建议之后,立即建议说,最好把这个中心建到北京大学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高谈阔论,直到深夜。”

  对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创建者来说,这次会面就像是布雷登森林会议和格莱美音乐节的合一。他们戴着瓶底儿一样厚的眼镜,身穿化纤面料的西服,求解繁琐的方程式,既争论严肃的经济问题,也随着音乐放开歌喉。

  实际上从1994年回国起,易纲的研究范围就不再局限于金融领域,他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在他的《中国货币化进程》一书中,他写道:“我对居民楼一年到头总有人在搞装修深恶痛绝,对市政建设规划不精细、拉链路的频频出现无可奈何,对长官意志造成的马路人行道地砖的反复更换,路旁树木不断更新感到啼笑皆非。我对水资源的担心尤甚,曾经研究过节水马桶的设计和推广,曾因试验两次小便后冲水一次而受到家人批评。”

  这本书中除了对于经济问题的许多论述,还有很多对于环境问题的思索。

  而在课堂上,他谈论最多的除了货币政策,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选择。他谈到了云南、贵州,对那里生态的破坏和严重的污染感到焦虑。早在1998年,他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一文中就详细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他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比速度更为重要。

  或许这也是他获得任命的原因之一,解决中国的复杂问题,需要世界视野,也需要基于中国本土的现实思索。

  岁末年初,和易纲几乎同期上任的还有其他16位部级官员,他们分别隶属于事关宏观经济发展大局的核心财经部门,涉及国家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外管局、社保基金会、民航总局、海关总署等共十四个部、委、局。

  从年龄结构上看,这是“50后”集中的一代,可谓年富力强,是名副其实的“财经少帅”。如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48岁、央行副行长易纲49岁、发改委副主任穆虹51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