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易纲履新:面对怀疑和管制的加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3:29 南方周末

  转眼数十年,如今易纲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其影响范围也早已超过了一块地该种什么庄稼,而是关系到中国的国民经济运转,并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种影响还将传递给世界。他举起哪只手,全世界都会屏息观望。

  这既是一种幸运,也可能是一种煎熬和挑战。正像当年他质疑地方领导一声令下拔了豆苗的行为一样,如今,央行一刀“砍”了信贷的行政式干预,也使包括他在内的中央银行落入了被质疑的尴尬境地。

  可以预计,易纲履新的这一年,也会是央行受到争议最多、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首先是经济界对于央行治疗通货膨胀的药方有诸多不同看法。人们认为货币发多了导致通胀,央行应该实行更为严格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利率,才能使通胀得以控制。

  而对于刚刚推行的信贷配给政策,众多企业和商业银行则叫苦连天。评论界也质疑这一政策,认为央行是在人为地制造经济波动,引发通货紧缩。

  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央行:十年改革梦》的评论,这篇评论认为,中国的货币调控呈现出从间接调控回到直接调控的特点,十年央行改革实际上“在原地转了一个圈”。

  由于我国奉行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巨额的外汇顺差近年持续出现,对此央行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对冲由于外汇储备而增加的那部分人民币,希望抑制物价上涨。

  央行动用的武器包括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窗口信贷指导,还在2007年连续六次加息,其中有三次加息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的方式,即提升存款利率的幅度高于贷款利率。结果是央行一方面耗尽了与流动性和通胀抗争的弹药,另一方面效果却并不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的对冲成本越来越高。从2005年开始,三年的成本已经是3000亿,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2008年要付出多少成本,2009年要付出多少成本?

  经济学家钟伟教授为南方周末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大约冻结5万亿-6万亿的资金,以1.98%的利率计算,一年的利息就是1200亿;第二,央行票据有3万亿,大概每年综合支付约3%的利息;第三,除此之外,每年约需对冲3000亿左右的外汇顺差,假定综合对冲成本为3%,一年下来的成本大约在800亿。这样算下来,每年的对冲成本大概是3000亿。

  为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现在央行的任务是尽一切可能性,在中央银行法的框架内对通货膨胀实施有效控制。而这一轮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是长期的而非短期的,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可能会持续提高。

  “这是一个成本昂贵的东西,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正在缩小。”钟伟说。在目前的顺差格局下,央行维持操作的难度已经比较大,更不用说调控通货膨胀了。从这个角度说,信贷紧缩的行政化干预手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这些应该难不倒他,几年前,他就将目光跳出货币政策的范畴。在1998年治理通缩时,他开出的药方是长期和短期政策的协调使用。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从短期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面临制约,单独实施难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从中长期来看,实现可持续的增长的关键则是促进经济结构转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