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交通装备制造业:迎接战略机遇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9:04 《中国投资》

  交通装备制造业:迎接战略机遇期

  文/本刊记者 朱娅琼

  从《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看,中国交通装备业的现状,还远不能适应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装备业的发展瓶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强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装备的现代化。装备强,则交通兴。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高交通装备水平。”

  《中国投资》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国家将加强高速铁路、跨海湾(峡)桥梁隧道、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离岸深水港、海底油气管线等交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高速列车、洁净能源车辆、大型专用船舶、磁悬浮列车、干支线飞机、高粘原油及多相流管道输送等新型运载工具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运输装备。还要积极推进交通方式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各种方式的协调和信息资源共享。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司司长王庆云表示,“《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将进一步促进交通科技进步,国家将制定并实施交通科技进步政策,加大对交通装备业的振兴力度。”

  铁路装备正当其时

  有专家指出,中国铁路设备制造业正处于100年来最佳的发展时段,铁路将迎来逾10年的高强度建设,从而带动铁路设备需求;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铁路设备需求国,并具有成为重要铁路设备制造国的可能。

  巨额投资使得中国成为全球铁路工业产品需求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铁路工业产品包括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业和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制造业。目前,我国国内铁路设备制造公司技术相对落后,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能力欠缺。国内高端设备技术和产能的巨大缺口使得国际铁路工业品供应商纷纷抢滩中国,填补空缺。

  张茅在2007全国交通工作座谈会中强调,中国铁路动车组、大功率机车的设计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类技术又是我国铁路运输发展所急需的,需要予以足够的关注。

  近年来,为加快中国铁路高速化、动车化进程,国务院对机车车辆制造业提出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客车整车制造行业内三大龙头企业包括南方四方机车、长春客车公司和唐山机车厂,分别引进了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成熟的时速200公里以上电动车组设计、制造技术,采用少量整车引进、散件组装、大部分国内制造、使用中国品牌的方式,打造国产时速200公里以上铁路动车组的制造品牌。

  目前机车和动车组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在于高速、重载技术,竞争主要在南北车集团的8家骨干企业之间展开。记者了解到,南车集团在高速动车组制造领域更具竞争优势,其动车组制造技术领先。在我国2007年4月第六次大提速使用的车辆中,37列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由南方四方股份公司制造,10列为南车集团的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P)提供,总提供量占到上线高速动车组总量的九成以上。而北车大同和北车大连在机车订单量方面胜出。南、北车集团均有进行IPO上市的计划,他们代表我国铁路移 动设备的核心资产并享受到政府最强的政策扶持和最大的市场份额。

  此外,未来铁路投资中针对高铁线路及电气化建设和对大马力机车及高速动车组的投资金额将大幅增加。为高铁线路配套各种设备和配件的企业和从事高端机、客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企业将是在本轮铁路跨越式发展中获益最多的企业。

  2007年我国铁路基建投资比2006年增加65%,预计2008年将有更大幅度的增加。而同时我国高铁的基础建设已逐步进入大面积施工阶段,轨道设备、轨枕设备、道岔设备等施工养护设备需求也将明显提升。应该说,铁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当其时。

  远洋运输装备亟待提升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将建设15个以港口为枢纽的货物集疏运配套体系,重点提高煤炭、矿石、油气、集装箱专业港口的后方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集疏运能力。而提升港口运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远洋运输装备水平。

  张茅表示,我国远洋运输装备,如大型液化石油天然气船、万箱级大型集装箱船、3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30万吨级原油船等,虽然都能制造,且占有世界较大市场份额,但中国造船业的附加值很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劳动附加值高的关键设备、关键技术还有赖于进口。

  政府已把振兴船舶工业作为下一步发展装备工业和我国海洋战略的重点,并在船舶工业,海洋产业及国防、机械工业结合创新的基础上,建成新兴支柱产业。根据国防科工委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达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在吨位方面达到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目前,我国整体造船水平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尤其是高附加值船型,包括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天然气船等,产量与日韩的差距很大。另外,我国船舶配套能力较低,目前国产设备的配套率平均为40%,而日韩在80%以上。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国内船舶配套设备企业普遍生产任务饱满,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主要配套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接近饱和。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重视发展船舶配套产业,目前已具备大型船用发动机曲轴的生产能力。

  其实,围绕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未来。比如,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正大力发展大型船用曲轴,该企业计划到2010年,实现年产240根大型船用半组合曲轴,跻身世界曲轴制造企业前3名。同样,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也在发展船用曲轴。这些企业在这方面提前投下资金,形成产业能力,就是在未雨绸缪,抢抓市场。

  据悉,国家发改委已经基本完成远洋运输领域主要装备技术政策编制工作调研,正在研究该领域的相关振兴政策。由于造船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在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传统制造工艺技术方面具有竞争优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提高,中国远洋装备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该领域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抓住行业发展时机,进行准确有效投资。

  航空制造开启新篇

  2007年12月21日,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自行研制生产的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顺利实现总装下线。支线飞机的下线,是中国在民用飞机科研和制造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也标志着我国航空制造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航空制造业是中国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航空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5年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中心预测,2007-2026年期间,依据航空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8.4%,货运10.5%计算,未来20年中国飞机需求3365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2467架,支线客机898架。初步估算,这些飞机市场价值2200亿美元。航空制造业中整机制造前景看好,这是我国决定自主发展大型飞机的产业背景。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近年来,中央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航空产业发展,坚持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结合,发展新支线飞机、大型飞机、直升机和先进发动机、机载设备,扩大转包生产,推进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一些重点型号研制成功,掌握与突破了一批航空制造业关键技术,主要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管理水平都有一个明显提高。记者了解到,国家继续将航空产业作为重点领域给予大力支持,新支线ARJ21-700飞机完成研制取证,进入市场,并实现批量生产;6吨级先进中型通用直升机实现首飞;开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大飞机在内的一批国家重点工程正在逐步实施;一批在产和在研的航空及非航空产品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航空工业作为民族振兴的重大标志,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正在统筹规划,推动航空科技自主创新。有消息称大飞机项目公司组建工作将在2008年第一季度完成。

  目前,我国航空制造业主要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组成,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科技航空工业体系。纵观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布局,两大集团虽有所分工,但国家资源相对分散、缺乏优化配置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导致我国航空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比较弱。为提高我国航空制造业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非常有必要加强产业整合力度。

  2006年12月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防军工作为国资委重点布局的行业之一,航空制造业两大集团势必要强强联合,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制造业。届时,中国航空制造业将开启一页新的篇章。

  工程机械热度不减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必将带来基础设施、土建工程的繁荣,这将给装备制造企业带来大的发展机会。

  有数据表明,2007年,交通建设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今后,无论是公路、铁路、码头还是交通枢纽的建设,伴随着的,必将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08年后,工程机械行业景气依然延续,各类主要产品中,平地机、工程起重机、盾构机将会得到快速增长,而叉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摊铺机等基础工程机械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

  用于各式隧道挖掘的盾构机,将是交通基础设施装备的重要部分。有人说, 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地下空间开发蔚然成风。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从目前到2020年间,我国将完成6000km各类地下隧道的建设,年均290km,其中不少是长大隧道。盾构机总的需求量将超过300余台。

  记者得知,盾构机作为地下施工最高端设备,集中了控制、遥控、传感器、导向、测量、探测、通讯技术等为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除了能够制造一些自动化程度较低的全机械盾构外,盾构机主要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因此,国务院、科技部提出实施隧道掘进机863计划,瞄准世界隧道掘进机高新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过渡到国产化。

  近年来,利好消息不断。2006年12月,上海隧道股份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地铁盾构机先行号第二台正式下线,并且迎来总价值4亿元以上的22台盾构机订单。这标志着上海隧道股份国产地铁盾构机项目批量生产的开始。2007年,北方重工集团通过研发集成,重点发展冶金成套设备等10项成套设备;并通过收购德国维尔特控股集团/法国NFM技术公司70%的股权,掌握盾构机的核心设计和制造系统集成技术,成为国内第一个能够设计制造全部3种盾构机的企业。国产盾构机批量生产对于整个盾构产业而言,不但意味着盾构市场价值的获取开始回归国内企业,更昭示着国产盾构开始向产业化发展。

  盾构机只是交通基础设施装备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长,都极大促进了对工程机械需求的稳定增长。可以预见,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建设将有力支撑工程机械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的快速发展势头,而且将在世界市场逐步建立起较大的竞争优势。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