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武汉新特区崛起 划转中部“人口负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 21:22 财时网

  作者:胡佳恒

  武汉,这座曾经国有工业总资产排名全国第四的“东方芝加哥”,在经历被遗忘的十年后,它的改革命运再一次与国家紧紧维系在一起。这个将承接产业转移并超越简单产业升级的中部省份,在解决“人口负债”和吸收外部资本方面将显示其独有的特性

  从深圳奔赴武汉,李鸿忠在求解“1+8”答案的路上。

  12月17日,湖北省政府宣布接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此前一周,执政深圳四年的李鸿忠履新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俞正声在湖北省委书记任内所构想的武汉“1+8”城市圈计划,终迎来最合适执行者。

  所谓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核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等8 个分布在武汉周围方圆100-200 公里内的城市,形成“一核圈层”体系的城市圈。这一城市圈地处中国中心位置,东经皖苏,通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南穿湖南,直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北到华北,西连大西南,是实现生产要素西进、北上、南下和东出的枢纽,可望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突破点。

  第一个工作日,李将调研地点定在武汉,东风汽车公司是他的第一站——这个战备年代在“三线”——湖北十堰市起家的中国第三大汽车集团,2004年将总部迁至武汉。随着东风总部与下属整车厂的相继落户,借助“九省通衢”的地位与仅次于北京、上海的本地科研力量,一条汽车产业链正在形成,以武汉为“1”的增长极效应初现。

  武汉80万吨乙烯及配套工程的奠基,以及韩国SK株式会社的来访,让李鸿忠尚无时间将“1+8”中的其他8个城市“走透透”;而建立“两型社会”的新特区使命,也有别于老特区冲破计划经济樊篱的历史角色。

  李鸿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的“人口红利”在他新的工作地似乎并不存在,如何破解产业转移和承接中的新难题,是一个新的考验。

  后遗症

  一个中部小镇的工厂计件工资10年上涨一倍,工人仍招不足。

  湖北省仙桃市位于“1+8”城市圈内,市区10公里外的彭场镇,是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在这里的116家无纺布企业,吸纳劳动力2.2万人,其中九成是本镇农村劳动力。

  2003年,裕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从外地搬迁到彭场,因招不到工人,老板承诺每件无纺布防护服工钱提高0.5分,数百名当地其他工厂工人被“策反”,被挖脚的老板们派人守住了裕民厂大门,一些工人甚至被拉了回来。

  时隔四年,来自仙桃市委办公室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该市缺工2141人,明显缺工企业达到53%。“就业用工已由过去就业难、招工难两难并存逐步向招工难转变,并已部分影响到我市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务必引起各级领导者高度重视”;在同属“1+8”城市圈的鄂州市华容区,2006年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由区长主持的会议,议程就是解决劳动力的分配问题。

  劳动力紧张的分水岭在2004年。当年孝感市“内联引资”一举突破30亿元,创下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招商引资新纪录。“2005年后,由于各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新招引企业的陆续投产和本地已有企业的发展、扩规,造成企业用工日益短缺,用工缺口不断加剧。”调查报告提到。

  其时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越来越高的成本吞噬着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中部地区,如孝感每亩工业用地两万元,700元人均工资的水平诱惑无疑,梯度转移发生了。2005年上半年,孝感外贸出口又同比增长59.8%,其中新增的19家工业出口企业,拉动全市出口增幅达45个百分点。

  武汉“1+8”城市圈大多数城市的内外资来自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10月中旬,武汉城市圈各市代表更首度集体行动,在湖北省副省长李春明的带队下,至广东省东莞市向当地台商推介湖北投资项目。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