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部因素互扰 周小川首谈货币政策争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2:17 财时网
作者:杨纯 央行发力政策收紧,反映了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抑制通胀水平上升方面的积极努力。但显然,由于面临内外失衡共存的复杂干扰,中国“从紧”货币政策要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量 几天时间,“从紧货币政策”应声落地。 12月8日,央行采取定调“紧缩”后的首次动作,决定从12月25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至14.5%,达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显然,中国“从紧”货币政策要有更多因素的考量。12日,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将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和美联储利率调整共同列入央行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而这两者对政策走向的影响显然并不同向。周小川承认,“这会存在一定争议。” 央行年内第十次使用该数量调控工具。除了3月和7月,央行在今年每个月都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不过此前上调幅度一直都是0.5%,而此次上调幅度扩大一倍,显示了加大紧缩的力度。 但到目前为止,央行的系列紧缩举措在控制流动性过剩方面收效甚微,并且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内外失衡共存的复杂干扰。不过,央行火线加倍政策收紧,显然反映了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抑制通胀水平上升方面的积极努力,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政府在2008年货币政策紧缩的强硬立场。 弃用利率工具? 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在市场强烈的加息预期下为何采用加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此举又是否意味着数量型货币工具将在今后“从紧”政策中唱主角?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加倍提高准备金率,意在防止明年初银行贷款猛增。由于今年贷款受限,银行超额储备率或有较大反弹,从而可能增强明年初的信贷投放能力,加息反而会刺激银行贷款供给增加,央行政策正是预见到了这一点。 “并且继续加息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硬着陆。”郭田勇说,毕竟关于明年世界经济增长、贸易顺差情况的预期还很不确定,加息的影响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得多,央行可能宁愿先观察一段时间。 事实上,由于中美利差的“软约束”,加息已成为不得以才为之的手段。北京美联融通投资顾问总监顾灿奇说,9月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降息,中美利差已缩小到0.5%以下,加上人民币年升值已近6%,一旦加息,热钱涌入动力增强,无疑会助推流动性过剩并加大货币操作难度。 12月11日,美联储如市场所料再降息0.25%,将利率从4.5%下调至4.25%,中美利差再次缩小。而实际上,自从美联储今年9月四年来首次降息后,中国央行就再没有加息,甚至在10、11月国内通胀形势严峻、急需缓解负利率之时,仍是一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12月12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也追随美联储11日降息的决定,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5.75%。这也使得中国紧缩货币政策的考虑因素在外生变量下显得更加复杂。 不过,记者采访的多数人士认为,“并不意味着今后的紧缩政策中利率工具会比较消极。”其中郭田勇的观点独树一帜。他认为在汇率弹性不断扩大的同时,仍有加息空间。在他看来,国际热钱流入并非冲着利差套利而来,真正原因是国内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国内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正是推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只要国内资产泡沫不消除,热钱流入就不会停止,加息则能使资产价格回归理性,一定程度上抑制热钱流入。 11月份的CPI数据也为再次加息提供了可能。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数据,11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6.9%,再创新高。高盛在随后一份报告中当即预测,“为缓解通胀压力,央行将使用一系列工具,包括在2007年年底前采取一次多于27个基点的加息。” 锁定银行流动性 按照有关预计,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可回收银行体系约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今年以来,央行累计已上调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共回收流动性超过2万亿元。过多的流动性被指在之前的宏观经济中推高了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并部分为物价上涨买单。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