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房价再次预警房贷违约风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4:31 金融时报
记者 周萃 房价在短期内飞速上涨,加剧着个人房贷违约的隐忧,商业银行对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不能及早防范。 “与其他因素相比,如利率进入上升通道、CPI持续走高等等,房价与房贷违约风险的相关性更高。房价在短期内急速攀升,使个人房贷业务蕴含的风险持续聚集。一旦房价出现大幅波动,违约风险将喷涌爆发。”某国有商业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这个幅度是2005年7月扩大月度房价调查范围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以城市个体来考察,深圳已经连续20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9月份为20.5%;北京连续17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9月份达到13.3%。 与火爆的房市相伴而来的是房贷余额的飞速膨胀:今年前三季度购房贷款余额为2.8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924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 对此,央行在日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较快,存在明显的非理性因素”,这是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一旦房价大幅波动,容易引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激增。 “投资性购房需求正在吹大当前中国的房产‘泡沫’。购房者若是出于投资需求买房,并通过银行获得贷款,一旦房价大幅波动,这类贷款的违约几率会更高。”上述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从世界范围看,与其他贷款种类相比,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被公认是比较低的。即使在失业率很高、房产价格大跌的情况下,按揭贷款的坏账率和损失率也普遍较低。“但这是针对有真实住房需求的自住型购房者。即便经济出现不景气,或购房者的经济收入有所下降,因为有‘刚性’需求做支撑,这部分购房者还是会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按期还贷。投资性需求的购房者则不同,购房的目的不是‘占有’而是‘获利’,‘换手’以形成差价是其典型特征,不断走高的房价是实现‘换手’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旦房价出现大幅下降,缺少‘高位接盘者’,投资性需求主导下的购房行为将首当其冲受到打击。”上述人士向记者分析说。 “虽然目前还很难确切查清在现有的住房按揭贷款中,‘自住型’购房需求和‘投资型’购房需求的比例各为多少。但当房价已经攀升至一定高位时,应当引起对贷款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不乏由“投资性”购房行为引发的银行危机,进而形成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当初,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对房地产市场现状作出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1985年到1988年短短的3年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暴涨了近两倍,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从此埋下了十多年还未能了结的祸根。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财富的积累使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每年50公顷的土地供应量更使房地产价格易升难跌,房地产市场成为资金的吸水池,港商在本地和外地赚取的大量利润、香港市民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和银行贷款、大量外资投资,都进入到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狂升不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便迅速扩散到我国港台和东北亚地区。处在泡沫顶峰的香港在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下,经济泡沫应声而破,房地产价格急速回落,社会财富大量萎缩,香港由此进入财富收缩效应的时期。 从日本东京和香港的教训来看,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一方面会影响银行非贷款类资产的市值,导致金融机构总资产缩水;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银行担保品的价值,引起银行贷款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恶化、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例如东京房地产泡沫破裂,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而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整体萎缩,首当其冲的便是金融机构,因为房地产很大一部分的开发资金都是来自银行贷款,一旦这些项目或公司陷入困境,银行收回贷款的难度将要增加,银行的风险大大提高,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美国次贷风波已经给全球金融市场敲响了风险的警钟。在房价已经处于一个相对“高”的点位时,商业银行调整其贷款结构和房贷规模,提高对购买第二套及以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与利率,正当其时。 相关报道: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