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能并不过剩 通胀压力或将长期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00:30 财经时报

  鲍迪克

  上周末,加息并未如期而至,此前公布的9月份CPI数据则环比略有下降,这继续支撑着许多专家和机构关于通涨压力正在缓解、拐点已经出现的论点。

  得出这一观点的最主要基本面理由,是中国制造业存在着产能过剩。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而不是全面性的——由粮食和猪肉的供给短缺所造成,因而只能是暂时性的而不是长期性的——一旦这些结构性因素消失,通胀压力也就会随之消失。

  而且在这些专家看来,随着投资“过热”的持续和由此积累的新增产能不断投入,

中国经济供给能力超过需求的状况将进一步明显,通胀水平迅速下滑甚至发生通缩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历史开始于1997年。根据当年的一项统计,中国600余种主要商品中,除棕榈油外,全部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这意味着,从那时起,中国已由持续数千年的短缺经济全面进入了过剩经济的时代。从这一年之后,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宏观经济的通涨疾症似乎霍然痊愈,代之而来的,是持续6年之久的通缩阴影。

  这一漫长的反通缩“斗争”的记忆,以及中国中低端制造业不久前还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都打得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使得相当多的中国学者对于产能过剩和物价形势的熊市思维至今仍然根深蒂固。

  但我们认为,这一情况其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或者说是质的变化,这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通胀形势的预期。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不能仅仅以本国需求作为衡量产能是否过剩的标准。也就是说,总需求是由内需和外需共同构成,而中国的外需扩张剧烈,最近几年出口顺差增长都保持在20%以上,远远超过内需的增速。这意味着,外需剧烈的扩张导致中国总需求过度,而不是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总需求不足。一个明显的证明便是,从去年开始,中国输美、输欧产品单价都已经开始走入上升通道。

  更重要的是,不仅处于自由贸易状态的一般制造业在整体上已经不存在产能过剩,属于非贸易品的公共产品的产能更加严重不足,无论是水、电、天然气,医疗、教育、公共交通,都或多或少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只是由于政府的行政控制,许多非贸易品价格,尤其是资源和

能源类价格长期低于均衡价格水平,这也是目前CPI中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的重要原因。

  尽管我们发现,目前仍有部分制造业企业处于产能闲置状态,但产能闲置不能等于产能过剩,因为随着能源,原材料,乃至曾经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都逐渐进入短缺时代,相当多的所谓产能闲置仅仅是相对于上游资源不足,而不是相对于下游市场不足而言的。

  从长期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进入紧缺甚至短缺、枯竭时代,中国的通涨内因将发生质的变化,即由原来主要是中游的制造生产能力(含农业生产能力)不足,转为因为上游基础原材料短缺,市场因此向上寻求均衡价格而导致的全面性价格上涨。

  事实上,包括被许多专家认为的属于结构性、季节性现象的猪肉、食品的价格上涨,其实同样具有明显的资源短缺因素——由于生物燃料种植扩大导致饲料食品种植用地资源的缩小,而这种资源短缺性内因不像过去制造能力短缺那样属于季节性或者结构性,而是将长期性存在。

  因此,从2005年开始的这轮中国乃至全球的通胀之中,具有和以往通胀所不同的本质区别。-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