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资国企这五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 10:44 国资委网站
——十六大以来国资国企改革热点侧记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非常热烈,其中不乏保持现状、不赞成成立统一的国资监管机构的意见; 国务院国资委挂牌成立之后,不少德高望重的国企领导都在冷静观望,他们“还不清楚国资委到底要干什么”; 国资委成立后的一些强势监管手段,比如招聘、调换央企高管,央企整合等,也招来不少专家的质疑…… 五年过去了,国资委从组建机构到建章立制、履行出资人职能,中央企业从业绩迅猛增长到整体上市改革、董事会改革,越来越多地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面临的工作。在党的十七大将要召开之际,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五年来国资国企改革艰难但卓有成效的历程。 可以肯定地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后,国有企业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四年多来的改革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新路子,充分证明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从五龙治水到职能到位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悄然挂牌。没有热烈的成立仪式,没有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国资委低调亮相。 然而这个低调亮相的意义非比寻常。不仅中央企业8万亿元的资产有了专门管理机构,而且多年来围绕国资管理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尝试终于有了正果。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进行将近十年后,开始触及宏观层面。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但这并不是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出资人机构。出资人权利分散在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经贸委、计委、中组部等部门。 国有资产的资产权归财政部,投资权归计委,日常经营归经贸委,人事权归企业工委,这就是被戏称的“五龙治水”。这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本意是要各部门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但各个部门对同一个企业发号施令,显然弊端甚多。五龙治水相互制约,有时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十六大明确阐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其中提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权利、职责和义务相统一。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真正改革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说,“十六大之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方针。十六大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方针定了,国家统一所有,分级行使所有权,而且提出权利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方针。” 国资委的成立,宣布了这种政出多门的分权管理体制彻底终结。 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2007年8月在《求是》杂志撰文总结道:“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基本实现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的结合。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到2004年6月,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全部组建。目前市(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大多数市(地)设立了国资委,没有单独设立国资委的也采取多种形式明确了国资监管机构。 李荣融把国资委四年多来的开创性工作归纳为以下几点: ——以组建机构、健全规章、落实责任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抓手,强化出资人监管; ——以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以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以核定主业和推进联合重组为主线,推进国有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在接受《国企》杂志采访时说:“四年多来的国资改革,实现了出资人的机构到位到出资人的职能到位。” 他列举国资委成立后,国资监管职能实现了许多从无到有的新变化—— 考核:是最明显的,过去没有。 收入分配:过去是自己管自己,现在收入分配和奖惩都有规可循。 产业定位:过去自己定位,现在已明确了企业的主业。 企业改制:过去,缺乏统一明确的企业改制政策。 产权转让:过去企业怎么转让都行,这是管理层侵占了所有者的权利。 改革的职能同样在不断强化。周放生总结道:“出资人的职能不仅表现为对企业的监管,还体现为推动企业的改革。比如说组织结构的布局调整、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破产、债务重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股权多元化的改制、企业上市。这些都是改革的职能。改革的职能属于出资人职能的一部分。这些年都在加强。” “另外,现在的法律法规都是新制定的,在过去的体制下是没法建立的。” “因此,经过五年的工作,出资人职能到位实现了。有人代表国家行使职责,而且工作也做到位了,通过工作做到位,来体现有人维护国有权益。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进展。” 从“五龙治水”到专职专责,机构到位到职能到位,是四年来国资管理改革的主线。周放生说:“现在的职能到位,不是过去‘五龙治水’职能的简单合并,完全不是相同的概念。而是产生了质变,是一种‘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就是把五个物体从五个不同的地方堆积到一个屋里,化学变化就有不同物质内在的转化,不同能量之间产生新的作用,应该说这样才是统一的出资人职能体系。” 十六大后的五年,国资委经历了诞生、机构到位、职能到位、推进改革的历程,成绩显著,不过这五年的历程是非常艰苦、疲劳的历程,因为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前提下,国资委的措施更多还是行政性的。下一个五年,这种状况要发生变化,变化的关键,就是中央企业的董事会建设。 “规范的央企董事会” 2005年10月17日,宝钢集团依照《公司法》改建为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成为第一家外部董事全部到位且超过董事会成员半数的中央企业,谢企华任董事长。谢企华担任的,是一个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董事长——国资委从2004年开始试点的“规范的央企董事会”的董事长。 所谓“规范的央企董事会”,就是要把以前主要按照企业法注册的中央企业改造为按照公司法注册,然后建立由国资委委派的外部董事和企业内部董事组成的董事会,逐步形成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这样,国资委就可以把选择经理人员、考核经理人员、决定经理人员的薪酬、重大投融资的决策权这些具体权力交给董事会。 也是在这一年,已经退休、给国家电网公司当顾问的原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谢松林,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手上接过了由其亲自签发的一张聘书,成为中国神华集团的外部董事。 “真正规范的董事会在国有独资公司,我认为这还是第一回。在我心里,国有企业改革的宝就押在这个上面。这个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就没解决。”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现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坦露心声。 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的李毅中也有一句很典型的话:“董事会建设是关系国资委生死存亡的大事。” 国资委当家人当时的心境不难理解。当时中央企业在法律形态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企业法》注册的国有独资企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没有董事会,这类企业占大多数;一类是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设有董事会,但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高度重合,其最大的风险是将庞大的国有资产完全维系在“一个人”的素质和状态上,在企业内部很难有制衡,容易产生决策风险和道德风险。2004年11月发生的中航油陈久霖事件在国资委引起巨大震动。 2004年6月,国资委将一份《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到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诚通集团、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国国旅集团公司。国资委在央企进行董事会试点的工作开始进入公众视线。 文件明确了试点的主要思路和措施。第一,出资人要进入企业,出资人机构通过培养或者选聘一批有决策能力的专业人员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进入所持股企业的董事会。第二,在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以改善董事会的构成。第三,适应董事会建设,逐步转变国资委职能。规范的董事会到位以后,国资委将把目前代行的董事会职权归位于董事会行使。第四,继续发挥外部监事会的作用。 当时,许多媒体认为,在国资委对央企的各项改革中,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已经成为突破口,这件事的成败确实关系到整个央企改革的成败。因为在前期进行的各种改革中,业绩考核顺利地推行;高管招聘其实是规范的董事会建立之前的铺垫和过渡,央企重组则进入相对艰难的境地,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协商沟通,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方案正在缓慢推进,而且难度一定不小。而此时董事会试点的改革如果受挫,前期的很多努力就可能付诸东流;如果顺利,后面的许多困难则有望迎刃而解。 因此,李荣融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实际上关键就集中到这一点,如果这一点没有突破我就对这个前景不看好,重组也好流动也好,谁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企业的董事会去做,因为我是出资人,我只能对他提出要求,实现要由他来实现,按市场运作。谁按市场?是企业的董事会按市场来进行运作,所以将来我们出资人意图是体现在董事身上,体现在独资企业的董事长身上。” 于是,董事会试点“成熟一家,推行一家”。 目前,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9家企业开展了董事会试点,共选派了66名外部董事,有14家试点企业的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了董事会成员的半数,初步实现了企业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和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经理人员。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在接受《国企》杂志采访时指出,未来国资委职能转换的关键是董事会。“国资委的职能会做调整,根据改革的需要会发生变化,管理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现在体现更多的是行政方式的管理,将来更多的体现是股东方式的管理,这是不一样的。就是出资人,通过董事会体现意志,行使职能。董事会来做决策。围绕这个改革,都会发生变化。可以说由此推动整个国资改革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国资委成立后几年,董事会试点取得了积极的经验,下一个五年,就面临全面推行的问题。这对国资委来说,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使命。人们可以看到,至少有两个问题会给国资委带来严峻考验:一是合格的外部董事的来源。现有的60多位外部董事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如果要给今后的80~100家中央企业配齐外部董事,难度可想而知。二是一些中央企业领导人的抵触。董事会改革,一方面是国资委自身的革命——把一部分权力放到董事会,另一方面也是革央企管理层的命——他们的一些权力转移(或者说回归)到董事会。如何说服央企领导人接受改革,也是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 带动力、影响力、控制力 关于央企重组,人们印象最深的话莫过于李荣融那句“进不了行业前三就要被重组”,对许多央企来说的三年大限,甚至被海外媒体渲染为“就地正法”。 其实,“三年大限”反映的是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心,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针对中央企业行业分布过宽,部分企业主业过多、主业方向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国资委先后分七批核定并公布了153家中央企业的主业,积极推动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四年来,已有77家中央企业参与了41次重组。一批中央企业精干主业、剥离辅业、压缩管理链条、强化财务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按照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业务板块,通过重组整合,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由196家重组为155家,为下一步进行重组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国资委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央企重组报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本刊2007年第4期刊发)总结道:央企重组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表现在合理收缩了中央企业的分布范围,推动了国有资本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推动了国有资本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推动了国有资本向国有企业主业集中。此外,央企重组还初步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为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创造了条件。 通过四年多的努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同时,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等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 2007年9月,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贾小梁在出席香港亚洲金融论坛时传递的信息再度引起关注。他透露,国资委下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大中央企业重组集成力度,具备条件的要加快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步伐。中央企业的调整目标,是到2010年,调整到80到100家。国有资本将在七大行业绝对控股,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和海运。 71张聘书和179份考卷 2003年6月,国资委拿出6家中央企业的7个高级管理岗位向全球公开招聘,其中有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职位。同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升空。在李荣融眼里,这两个事件意义相当。毕竟,相对国有企业原来的任命制,这种市场化招聘高管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创举。央企全球招聘意义“堪比神五上天”可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 从2003年开始,国资委连续四年组织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工作,先后组织78家(次)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81名高级经营管理者。海内外共有4000多人报名,最后直接录用了71人。其中,总经理(院长)2人,副总经理(副院长、副局长)28人,总会计师35人,总法律顾问6人。 目前,公开招聘已从每年一次进入到“小批量、多批次、正常化”的阶段。 四年来,通过公开招聘,国资委建立起了中央企业人才库,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迄今已有1400多名社会各类人才进入中央企业人才库。目前,这个人才库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国资委已经从中选择了20多人推荐到中央企业任职。目前,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此次招聘到的总法律顾问赵玉阜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回顾了这次奇特的经历和“历史性的机遇”: 从去年8月开始,赵玉阜先后通过了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核等几道大关。这个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招聘的公开公平。他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自己也不认识长航的负责人。历次公开招聘,不少职位都是百里挑一,他们每个获胜者也都是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激烈竞争。当他进入最后的面试环节时发现,竞争对手中有来自武汉本地、本系统的应聘者,自己会不会因为是外地应聘者而受影响?他当时也有过这样的担心。后来的事实证明,地域等并没有成为限制因素。 “即使一年拿出几十个职位对外公开招聘,对国有企业来说并不算多,关键是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说,“公开招聘,为中央企业系统打破传统干部选拔观念起到示范作用。以前,企业在组织公开招聘和内部竞争上岗时,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观念。现在国务院国资委可以把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岗位拿出来进行公开招聘,那么子公司的负责人为什么不可以公开招聘?现在,不少企业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步伐明显加快,并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步伐。” 央企高管招聘,在国资委的各项工作中,受到外界的批评比较多,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国资委该管的事。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下一个五年,中央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董事会治理结构,这个问题就会自然消除。因为那时,为企业招聘高管将主要由董事会来负责了。 四年来,收到考卷的不仅有这些应聘者,还有央企的负责人。 同样是破天荒的举措。 2003年11月25日,一部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法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媒体评论道:此举标志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创新实践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暂行办法》是国资委用3个月时间对其直接监管的全部中央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经半年时间,六易其稿才出台的。考核的基本指标有4项,即出资人所关心的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考核结果与央企负责人的报酬相挂钩,并将逐步过渡到企业负责人年薪制。 2005年8月,国资委首次公布央企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在中央企业负责人2004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在纳入考核的179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因个别指标没有完成考核目标而被评为D级,4家企业因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数据不实、基础管理薄弱等问题,未达到审计要求,被列为E级并被要求限期整改。 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会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挂钩,最高的为三倍绩效年薪,最低为零。 央企的业绩第一次被量化考核。 李荣融在总结中央企业第一年经营业绩考核的意义时说:一是通过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业绩考核体系形成了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调动了企业负责人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二是通过实施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挂钩,初步解决了企业负责人薪酬与绩效脱节、自定薪酬和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等问题。三是通过突出对企业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强化了企业薄弱环节的管理,有效提高了中央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2007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央企业第二任期(2007年—2009年)经营业绩考核全面启动。与原办法相比,新《办法》进一步强调考核目标值的确定要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增强中央企业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值的内在动力;在突出纵向比较的同时,引入横向对标的理念。 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运用“两把尺子”丈量自己,一把是国际水平,一把是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 国资委也将会依照十七大的蓝图,用新的尺子丈量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