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韩资高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 13:38 招商周刊

  编辑人语: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15周年,也是青岛与韩国友好合作20周年。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青岛的先发优势。

  20年前,以托普敦电器等为代表的一批韩国中小企业率先到青岛投资并取得成功,拉开了青韩合作的序幕。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后,韩国大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青岛。“韩资高地”由此形成。经过20年的发展,青岛与韩国已经建立起多领域、高层次和全方位的合作格局,成为中国城市与韩国友好合作的成功典范。

  □ 本刊记者 张韶天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韩国泡菜脆爽酸辣的口感习以为常。韩流在中国旋起的超强漩涡,影响的岂止是一代国人的审美观念。

  2007年8月24日,一衣带水的中韩两国建交整整15周年。

  地缘优势、文化因素、国际政治背景的走向,使得两国在经济贸易、风俗文化、思想意识上的沟通合作逐步呈现多元化态势。有关专家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韩现状。从建交当年,两国双边贸易总额63.8亿美元,到2006年底,青岛与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76.81亿美元,有关专家用“奇迹”形容中韩贸易的热度。

  截至2006年,青岛市累计审批韩资项目9582项。实际到位韩资109亿美元,占全市外资的42.3%。韩国在青投资企业超过4000家,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人数达44万。韩国在青岛设立总领事馆,各类机构健全。常住人口约10万,对消费、旅游、经贸的贡献难以完全用数字表达。明星造势,“韩国周”和“青岛周”,更把两国经贸关系上的友好引向多元。

  “

托普顿”效应

  中韩贸易史上,有家企业不能不提。

  它1989年落户城阳,是青岛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正因为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的示范效应,才出现了青岛今天多达4000家韩资企业的繁荣。”在世贸中心13楼的会议室里,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孙恒勤对那段历史陷入回忆。

  据孙恒勤介绍,托普顿是青岛第一家成功引进的韩国独资企业,但不是第一家对韩招商的企业。在那之前,青岛有过两个不成功的案例,失败原因在于,当时国有企业人财物的管理模式与外资企业差距太大,很难沟通。

  上世纪80年代末的青岛,“独资”在中国大陆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体制束缚着开放的步伐,解决问题需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中央政府默许山东半岛和韩国进行民间经贸往来。顺势而为,当届青岛政府牢牢抓住民间交流的这条渠道,在全国首开引进韩国独资企业的创举。青岛市贸促会第一任会长刘吉德的回忆录《破冰之旅》中写到:早在中韩正式建交之前,山东半岛和韩国民间的贸易往来已然存在,这为此后韩资在青岛的大发展创造了融洽的民间环境。

  针对青岛当时乡镇企业不景气,劳动力大量闲置的现状,把韩资企业引入城乡结合部是青岛的第二创举。降低投资费用,厂房租赁是第三创举。开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是第四创举。孙恒勤说,今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但更是中韩贸易20周年。与其他城市相比,青岛不仅走在与韩贸易的前列,而且形成了在全国颇为有名的“青岛现象”。

  孙恒勤解释,外资企业落户到哪,直接关系当地税收。以厂房租赁的形式把工厂放到近郊,减少了外资企业的一次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很得外商之心。以“托普顿”和“青岛茶山人造首饰有限公司”等在在中韩颇有影响的样板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代表,70余个涉及服装、鞋帽、箱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项目经批准,先后落户流亭、夏庄、惜福镇。那个阶段,韩资实际到位资金约1亿美元。

  “招一个、来一个,落一个、成一个。”青岛采取的一系列招商政策和服务手段,使得在运输交通、金融体系等各方面尚不具备投资环境的青岛,创造了一个“仿真的国际环境。”

  遭遇亚洲金融危机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期。韩国在青岛的投资逐年递增,进入全面发展期。

  韩国纤维行业知名企业泰旺物产在青成功投资600万美元,带动了高丽合纤、东国贸易、三丰织物、大韩纺织、棉花实业等十几家纤维行业落户青岛。仁成物产、信元、世原、三湖等企业在玩具、电子、制鞋和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也渐成规模。同时,韩国跨国公司现代、大宇、三星、晓星纷纷开始在青设立办事机构和投资企业。韩国投资项目从单纯劳动密集型转向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国际环境的影响,韩对华投资整体下降。

  但也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就不会有后来青韩之间规模更大、层次更高、领域更宽的合作新阶段的出现。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本土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大企业倒闭破产不在少数,不少在青韩资企业受母公司破产影响,经营困难。为此,青岛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通过银行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亿元,并减免有关税费,扩大内销比例等,尽管本土企业破产,但青岛高合化纤、韩周服装依然在继续壮大。

  青岛贴心周到的服务举措,让度过危机的韩资企业更看重青岛。

  经济复苏之后,韩对青投资出现迅速增长。据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韩国处资料显示,1999年青岛新批韩国投资项目328个,同比增长72.6%,2000年同比增长70.7%。

  “世正钢琴”的突破

  从贸易和投资形态上看,中韩两国存在明显互补性。

  尽管韩国在青投资企业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为1:88:11,目前为止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为主,但浦项制铁、GS精油、高丽制钢、新都理光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韩国新韩银行、中小企业银行、韩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相继落户,更标志青韩之间投资领域从一般制造业向金融、保险、技术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全面开拓。

  在青岛市城阳区春阳路上,有一家钢琴制造企业。2001年韩国世正集团投资与青岛变压器集团合资,成立了青岛世正集团乐器有限公司。

  世正钢琴社长李在锡有句名言:不管是韩国出资、美国出资,厂子设在哪里,任谁都搬不走。所以,在这里,技术完全向本地工人敞开。董事兼总经理南范洙对自己的产品无比自豪:“‘世正’是韩国公司在青岛创立的一个钢琴品牌。世正钢琴要当中国名牌!”

  “世正”的野心不仅限于钢琴。吉他项目正在占地280多亩的乐器生产基地上马。而占地265亩的纺织工业基地不日也将投入使用。一个以形象展示、购物娱乐为主的国际化韩国商品购物中心“世正爱丽安”已经破土动工。

  7年时间,以钢琴制造为始,“世正”经历着由工厂化向集团化发展的演变。而类似这种青岛培养出来的强壮型韩资企业,其实还有很多。

  询问南范洙:“发展大了会走吗?”他回答:“能把工厂开到美国是实力,当然好。但是,在青岛习惯了、适应了。青岛才是根本,到哪里都不能丢!”

  当然,在目前,撤资的现象有,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提高的矛盾存在,各为其主的贸易摩擦始终不曾消失。但是,过去和未来,任谁都不能忽视的是,双方为促成中韩“贸易奇迹”所付出的努力和诚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