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东方慕尼黑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 13:34 招商周刊

  □ 首席记者 唐志军

  策划前言

  由杰伊·钱德拉萨卡导演的美国电影《啤酒节》,是为数不多的反映德国啤酒狂欢节场面的影片。虽说剧情一般,但片中庞大的饮酒场面,人们忘我的陶醉表情,足以让人对啤酒和节日感到震撼。

  节日的神奇,在于使人能在特定时间内兴奋,甚至癫狂,也能让一座城市因此声名远扬。而以啤酒为载体的节日,更是如此。这种榜样,既有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慕尼黑,也有正在崛起中的中国青岛。

  虽说这是两个在地理上并不搭界的城市,但穿越历史不难发现,这两座处处流淌着啤酒的城市,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同与相似:比如街道、教堂、建筑、啤酒小屋、喧闹的人群等。尽管在厚重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但有着德国基因的青岛啤酒和它的节日,正以惊人的速度,缩短并跨越这种差距。

  而在17年愈加凸显的青岛乃至中国文化的节日特征中,人们期待青岛成为东方慕尼黑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中国啤酒的青岛符号

  说起一个节日和一座城市,以往人们大都习惯于在国内层面予以诠释,而对于中国啤酒之乡的青岛来说,当啤酒和节日让其国际声望愈加高涨时,城市的定义,显然不那么简单了。

  在这座处处充满德国建筑风情的东方城市里,有中国最早的啤酒生产厂,有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的国际化啤酒大公司,有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有无数诱惑年轻人的餐馆和酒吧,更有无数的为啤酒慕名而来的朝拜者。

  啤酒,无疑是镶嵌在这座城市的一种特殊符号。

  对于100多年前英德商人如何发现并开垦这块啤酒宝地的过程,我们已无法作出详尽描述,但在位于登州路上的青岛啤酒厂和它的啤酒博物馆,则是抹不掉的历史记忆,它将永远讲述啤酒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或许是经济的缘故,或许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即使这里早就生产啤酒,即使“紧缺”年代的啤酒也得凭票供应,甚至要“走后门”,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这座青青小岛的认识和感受,更多聚焦在她的风姿绰约、她的童话般环境上,以至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在这里留下的不朽之作,也多是有关大自然的描述。即使在十几年前,许多人的青岛记忆和印象,也脱离不开美丽与宁静。

  美丽依然。但打破这一宁静,甚至让青岛真正贴上啤酒标签的,则是以历史悠久的青岛啤酒为载体的青岛啤酒节。从1991年起,每年的6-9月,整座城市不仅变得热闹,甚至有些喧嚣。

  在这个季节里,在满城尽是黄金色的啤酒基调中,这座小岛固有的蓝色、绿色和红色,显得微不足道了,加之流动的世界各种肤色的人群,多彩的青岛,就如同影像中的慕尼黑和里约热内卢。

  一般来讲,前后的17届青岛啤酒节,既有6月举办的,也有9月举办的,但8月居多。每次的节日,从准备到预热再到狂欢后到降温,大多超过了规定的时间,以至于啤酒的飘香,弥漫在城市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很遗憾,我是1993年定居这座城市的,第1届啤酒节未能参加,但随后的节日,总是或多或少地融入其中。在满城涌动浪漫与激情的节日气氛中,别说要年年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即使没有接待任务,只要一出门,哪儿都是啤酒节的会场,节日的氛围无所不在,逃也逃不掉。

  在我来青岛之前,也算是对青岛啤酒的历史与品质有所了解,也曾坐过夜车,专程来青岛品尝传说中的青岛啤酒,但令我想不到是,一个节日与一座城市的关系,竟被这种叫啤酒的物质渲染得如此美妙。这种原先也只在电视中见识过的惊讶和神奇,一不留神让我也置身其中。

  2007年的啤酒节,在这个月的11日开始了。而早在一个多月前,我的同事牛东升就显得十分兴奋。对于这位参加了前16届啤酒节的忠实市民来说,尽管平日里习惯了下班时拎上一袋散啤回去自娱自乐,尽管家里距啤酒街近在咫尺,但他告诉说,他就是愿意过节,节日里的喝酒气氛就是不一样,看着人来人往,听着不同的口音,欣赏人们醉酒的样子,那种感觉,难于用语言表达。“此时的青岛最有魅力,青岛人也最自豪。”

  与之兴奋的显然不只是青岛人。如今的青岛啤酒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省外和国外宾客,能够置身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之中,他们的内心,其实早已没了城市界限,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哪都是家。

  记得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位叫古力的印度小伙子就曾告诉,他已参加了两届啤酒节,在他去过的很多亚洲的国家和城市里,青岛啤酒和它的节会是最好的、规模是最大的。他说他还会再来。

  说到节日的神奇,不少专家曾做过研究和揭示。青岛市科科院的杨曾宪认为,优秀的节庆,大都植根于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比如在城市层面上,哈尔滨冰雪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均是以当地物质和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节庆活动。而中国文化缔造的春节,则深深波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但不能不看到的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民俗节庆,青岛国际啤酒节则显不同。在笔者的眼中,无论从根源或是表现形式上看,它倒更像是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这也符合青岛城市开放特征。在愈加扁平化的世界趋势之中,经济的融合只是一个方面,更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而派生的节会与赛事,似乎更有魅力,更能被年轻一代所接受。

  17年的狂欢演变

  在全国十余个有名目的啤酒节中,青岛啤酒节堪称一面旗帜,而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它的狂欢演变。这既是啤酒节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办会者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家住高雄路上的盛师傅,几乎干了一辈子厨师,如今虽已退休,但凭借着高超的手艺,前来找他“出山“的人络绎不绝。他说,在啤酒的和节日的带动下,十几年来青岛新上的餐饮店铺不计其数,哪都需要“大师傅”。就在这届啤酒节开幕前不久,不得已他又被朋友邀去重操旧业。

  盛师傅回忆说:“17年来,除了‘本职’工作外,偷着干的饭店不下十几家,说句不好听的,我是看着啤酒节一年一年长大的。

  在中山公园举办第1届啤酒节的时候,我也曾在里面摆过摊。那时的啤酒节更像是一个夜市,谈不上狂欢。亲戚们凑热闹来到这里,随便在公园外面找个地方坐下,买上几罐啤酒,加上我从栏杆里面递出去一些红肠,就算是过节了。

  现在不同了,规模越来越大不说,各个角落也几乎成了分会场,各种眼花缭乱的活动加上越来越多的各类参与者,这个节日真有些狂欢的意思了。老板们不想挣钱都不行了。”

  当第17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再次如约而至,当整座城市再次沉浸在激情、幸福与欢乐之中,相信类似盛师傅们的感慨一定不少,在许多人眼里,狂欢的意味越来越浓。

  此时此刻,记者也有同感,但理性剖析17年的狂欢演变,热闹的背后,无疑折射了啤酒质量、民众参与度、政府重视和国际化程度以及城市影响等深层次东西。

  说到狂欢演变,就不能不说青岛啤酒。如同德国的慕尼黑一样,青岛啤酒是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根本源泉,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品质、它的影响、它的受众,决定着青岛啤酒节成败与兴衰,决定着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耸立于青岛“五四”广场上的青岛啤酒大厦,晶莹剔透的绿色玻璃幕墙十分醒目。这座厚重与现代的结合体,既植根于深深的崂山土壤,又昂首面向遥远的大洋,在让人产生诸多联想的同时,无不对其产生深深的敬意和期待。

  对于一个中国并不多见的百年企业来说,笔者的肤浅认识,显然微不足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1993年的青岛啤酒开始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个中国的啤酒巨人愈加强大,尤其在国际化理念和战略定位指导下的十几年航行,昔日的中国“江轮”,正在成长为一艘能够劈波斩浪的“海轮”。

  在“江轮入海”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近十余年的青啤新旅,承载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们新的奋斗史和远大目标。在这上面,记载了青岛啤酒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记载了啤酒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记载了绿色发展的实践与希望,记载了与奥运结伴与世界同行的远大志向。

  早在2002年,“现代营销之父”菲力浦.科特勒在北大就曾评价说:“以前人们想当然认为中国产的啤酒只能在中国餐馆里卖,但是青岛啤酒走了出去,走向市场。所以它强大起来了。”

  面对已走过了17个春秋的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啤总裁金志国尤为感慨。在这届啤酒节开幕前,这位把青岛啤酒带上一个新的高度的思想者,在其能够眺望大洋的大厦19层,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他说:“一个产品能够给予一座城市莫大荣誉和价值的,在中国实不多见。从青岛啤酒缔造了第1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以来,青岛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以及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青岛啤酒不仅为成就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搭建了一个巨大平台,更重要的是从中折射了一种文化之力,这也是支撑百年青啤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人们对青岛啤酒的认可,就是对其文化的认可,就是对城市文化的认可。”

  盘点这一届的啤酒节成果或许还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越办越好。

  青岛啤酒节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曾回忆说:1991年创办的啤酒节,本意也就是将其搞成一个百姓自娱自乐的活动,但没想到正是因为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加之深厚的文化积淀,就此点燃了青岛啤酒节的文化之旅,参与人数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了破纪录的256万。这一数字虽然比不上慕尼黑啤酒节的600万人次,但青岛的举办时间短,只有16天,而慕尼黑将近两个月。

  值得肯定的,还有青岛啤酒节的运作机制和国际化程度。从机制上讲,政府早在1994年就已退出,这与现在国内许多城市以政府举办啤酒节相比,形成很大反差。正是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使得青岛啤酒节越发充满激情与活力。仅以2006年为例,十余天的节日,对城市经济拉动的效应,竟高达33亿元人民币。

  经济的成果只是一方面。在曾无数次到过德国慕尼黑的金志国看来,青岛啤酒节的成果,不应是节日本身,除了商业价值之外,民俗民风和文化的价值,更应发扬和进一步挖掘。慕尼黑啤酒节就是如此。在一个深深镶有青岛啤酒符号的海滨城市,啤酒已成为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是老百姓心智注册的品牌,因此它更具生命力,更容易让越来越多的人亲近和走进这座城市。况且青岛啤酒早已超越了青岛范畴,它代表中国,而以它命名的啤酒节,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

  青岛距慕尼黑有多远?

  或许是这届的啤酒节即将结束的缘故,啤酒城里的“嘉年华”正在上演最后的疯狂,啤酒街上的灯火更是彻夜不息……

  在随处可以听得到的“明年再会”、“相约2008”的祝福与期待声中,包括笔者在内,许多人已开始猜想第18届、第19届,甚至第10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走向,甚至在想,青岛会成为中国乃至东方的慕尼黑吗?

  由于大多数人没有到过慕尼黑,因此在比较这个问题上,记者有意采访了一些曾亲临慕尼黑啤酒节的人。

  青岛富丽玛瑞恩公司总经理王振群,曾在德国生活了多年。他给记者描述的德国和慕尼黑是这样的:德国人的确喜好啤酒,啤酒也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节日角度上说,不光是慕尼黑,每到夏季的7、8、9月,德国各地几乎都有啤酒节,尤其对中小城市而言,到了那个时候,城市的教堂广场,一下子便成了欢乐海洋,而且不少的“啤酒花园”在这时也会应运而生。以至于有笑话说,在德国的家庭里,都有一个啤酒管子,人们可以随意喝到啤酒。其实这不准确,所谓的啤酒管子,只是在啤酒大棚中才会看得到。

  他告诉记者,很多人片面认为德国一年四季都是啤酒盛会,其实不然,由于纬度的关系,10月以后的德国,啤酒大棚也陆续拆除了,到了冬天更是少有人迹。

  他说:“无论是啤酒底子或是城市风貌,青岛与德国与慕尼黑太相像了,这是中国甚至亚洲的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但要看到的是,在中国、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推动中,青岛啤酒节越办越好。上一届的啤酒节期间,来自慕尼黑的一位朋友就曾感慨地说,‘你们才办了十几届,就超过了我们上百年的规模,真的不可思议。’”

  而在金志国的眼中,慕尼黑的榜样意义,就在一种于节日感染力上。“传统的木制啤酒桶、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姑娘小伙、欢快的民族乐曲、如痴如醉的参与者等,使文化化的慕尼黑啤酒节充满无穷魅力。”

  当然,到过慕尼黑的也不止王振群、金志国。作为专家,青岛社科院的杨曾宪、马庚存等,也都专程考察过那座令人心动的城市。

  在他们看来,虽然在民众对啤酒的理解上,对节日的文化塑造上,在国际化程度上,青岛距慕尼黑仍有很大差距,但作为追赶甚至跨越的一个坐标和心里尺度,慕尼黑可以说既远又近,但不是不可比肩。迅跑的青岛啤酒节,正以自己的民俗和文化方式,演绎着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啤酒奇迹,演绎着城市中国的文化传奇。

  这样的整体判断,显然不是脱口而出或是迎合之词。早在1999年,杨曾宪在考察慕尼黑后发表过相关观点。他认为,百余年的啤酒以及由此形成的深厚的城市啤酒文化,是推动节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优势,这与其它城市的啤酒节有着质的不同,他们很难转化为这些城市的民俗节日,因为啤酒在这些城市里没有根,所以很难溶于市民,市民也不会认同啤酒为该市的民俗。而青岛则不同,城市的历史与啤酒的历史相一致,青岛啤酒客观上已经成为青岛工业文化、市民文化的载体和表征。只要看到差距并加以努力,青岛啤酒节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对此,金志国的看法更加坚定。他说:只要继续着力文化的培育和挖掘,有其从国际化定位上真正融入东方文化元素,尤其青岛特色,形成鲜明的东西方特色区隔,青岛完全可以成为东方的慕尼黑。

  说实话,与大多数人一样,笔者对遥远的慕尼黑也没什么感性认识,有的只是影像上的印象,比如《啤酒节》,但从现实和无数的比较声音上,我能明显感到青岛的速度与力量。

  而在愈加普遍的迫切猜想之中,我们更应敬重和感谢青岛啤酒。从慕尼黑的发展演变上审视,她的强盛和国际化影响力的与否,对青岛国际啤酒节、对整座城市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至关重要,毕竟它是大树得以枝繁叶茂的根。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百余年洗礼的青岛啤酒,越发彰显青春的活力,以至于2006年12月7日,金志国应邀站在了德国的讲台上,给曾经的老师们授课。

  青啤人用数字告诉记者,近5年来,青岛啤酒以年平均13%的销量增幅以及年平均30%的利润总额增幅迅猛发展,出口已经发展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5大洲,占中国啤酒出口总量的70%以上,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世界品牌。即使在啤酒的老家欧洲市场上,青岛啤酒也受到消费者的极大青睐,对啤酒品质要求甚为严格的欧洲人,甚至愿意以高出其他世界品牌啤酒两倍的价钱购买青岛啤酒……

  这倒让我联想起一个传奇:一位美国的老太太,生前是一个清洁工,她每天要在刚刚开业不久的肯德基店前打扫卫生,时间长了她发现,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她想,吃喝这东西是人的必需品,只要质量高、搞得好,就不愁没有顾客。因此,她开始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积攒并购买肯德基

股票。等她去世时,她购买的股票高达数百万。

  说这个例子不是教人们如何炒股,而在于让人认识食品饮料业的无限商机与价值。当肯德基、

麦当劳、百威、嘉士伯等,早已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饮食文化,谁又敢说青岛啤酒不会成为下一个肯德基和麦当劳。

  而当青岛啤酒成为一种风靡全球文化,谁又能怀疑她的节日连同这座城市不会成为东方慕尼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