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次级债影响有限 央行主战流动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 01:2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8月21日傍晚,加息再次不期而至。这已是今年以来的第四次。

  尽管近三周来,美国次级债风暴席卷了欧洲、日本、香港等地,所到之处,股指均应声而下。但中国却一枝独秀。沪深股市在两天恢复性回调后又强劲反弹,连破4700、4800、4900、5000点大关。

  在专家们眼里,中国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因此能在重重危机中得以自保。摆在央行面前的最大难题依然是,在流动性过剩之下,如何有效控制突飞猛进的贷款、如何平抑日益升温的通胀压力。

  解决这一难题,是央行制定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取向,亦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核心。

  次级债影响微弱

  流动性短缺与过剩,两种危机带来两个战场的战争。

  大洋彼岸,次级债危机汹涌,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各国央行紧急声援,数度注资已超过3000亿美元。解决流动性短缺现状、稳定市场预期,成为各国央行的首要任务。

  大洋此岸,中国央行依然在为流动性过剩大伤脑筋,彼岸的流动性危机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影子。近一年来,中国央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试图圆满完成这场战争。

  今年,央行已经4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发行惩罚性的定向央票。政策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这种变化表明了央行更加倾向用市场化的工具来调控经济。”

  但政策的效果,在商业银行突飞猛进的信贷数据面前,显得苍白微弱,截至7月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已达到去年全年的90%。更加棘手的是,7月份CPI超预期上涨,达到5.6%,为近10年新高。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认为,“在各种价格指数都上涨的今天,中国已经处于一种全面通货膨胀。”这可能是迄今对物价形势最严厉的评判。答案尚待确认,惟一无可争议的是,中国实际负利率越来越大的现实。

  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等宏观分析师均预测,加息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他们没有料到的是,央行选择的是周二,而不是惯常的周五。这一次,央行再度选择了不对称加息。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18个基点,而存款利率上调了27个基点。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王庆认为,这有可能是推迟执行了上周五的决策,以避开国际市场抛盘的影响,而现在,央行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决心全力以赴。

  根据中行和工行最新公布的中报,两家银行投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债券的数额并不大,损失有限。中行89.65亿美元,占该行整个证券投资的3.51%。工行则为12.29亿美元。

  中金公司首席分析师哈继铭认为,选择国际市场如此动荡的时刻加息,至少表明在央行看来,次级债对中国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所以,它可以在美联储有降息可能的同时,再次举起升息的大旗。

  即使次级债的风险继续,在中金看来,中国依然有三道防线可以大为降低其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相较于1998年的危机处理,中国政府有了更充足的财力来为经济提供支持。另外,外部而言,美联储肯定会向市场释放大量的流动性以减轻次级债的影响。内部来说,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升级,这部分产品的性价比在全球是最优的,可以减轻外部对产品需求降低的可能性。

  这些防线的筑立,让央行可以腾出所有的精力来应对国内通胀的现实,今年的加息可能尚未终结。

  本次加息后,中国依然没有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现实,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利率依然为-2%多。宋国青说:“央行虽然一直在努力,但却总是远远不够。”

  加息效用有限

  本周先后释放的两道利空政策都没能阻止股市前进的步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政策效用的有限性。

  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个人直接向境外进行证券投资开始试点,这标志着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此前,央行已经放宽了QDII的投资额度。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认为,这两项政策加起来,在未来的一年里,可能会有超过400亿美元流入香港市场。

  但这两条被视为对A股大利空的消息,完全湮没在股市上涨的步伐中。在逼近5000点的关键点位,有关资产泡沫的争议再次浮起。对此,央行不可能完全不予关注。

  加息会对这些有多大的效用,分析师们并不乐观。中金公司的研究认为,“加息无论对于实体经济还是资产价格,都只是杯水车薪”。

  对实体经济来说,信贷资金在企业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正在缩小,温和加息对企业成本影响不大,而投资过快增长,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回报率远高于资金成本,这个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对资产价格而言,存款利率为负,远逊于资产几个膨胀的回报,民众在看到

房价、股价大幅度上升后,自然会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从国际经验来说,即使实际利率为零,也无法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而资产价格大幅回调,只有在存款利率高于通胀150-450个基点的时候,才可能奏效。

  现在,更危险的是预期。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褚建芳认为,当前,中国的核心CPI已经出现了环比上涨,今年通胀主要是食品引起的,而明年将是核心CPI等一系列物价的上涨。在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现在民众已经形成了通胀的预期”,而消费需求的增强、宽松的货币环境的继续,将使全面通胀成为现实。

  冀望于货币政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8月20日,发改委价格司表示,本次的物价上涨是由供需导致的,只是结构性的。如果阙如其言,那么货币政策对于短期供需的调整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宋国青认为,货币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比它更需要改变的,是中国扭曲的要素价格,这些包括了廉价的劳动力、低估的能源价格和环境污染成本等,此外,中国更应该致力于

汇率的改革。

  下一步

  事情总是在起变化,就像没有人预想到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会有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不过,现在看来,这对于中国的宏观政策决策或许有所助益。

  梁红认为,

中国经济已经与美国脱钩,即使美国经济出现下滑,进而需求减少,也不会影响中国强劲的增长势头。

  引以为证的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从3.3%降至1.5%,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11%的强劲增长。2007年上半年,美元贸易加权指数下降了3.5%,而人民币则上升了1.8%。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经济走软带动的外部需求的放缓,可能将会抑制中国过热的压力,并改善中国的贸易状况,这会使中国央行的决策更重视保持国内需求。

  梁红认为,如果美国经济持续疲软,中国的宏观政策可能会倾向更谨慎的立场,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放松。但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