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发改委振兴东北办发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10:59 振兴东北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

  前 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东北地区振兴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重在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确定振兴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完善加快东北地区振兴的政策措施。

  规划范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的形势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三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

  今后五到十年是东北地区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东北地区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振兴的内涵,指明了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东北地区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步伐加快,为东北地区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和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了更多机遇。

  但是,东北地区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四是区内部分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区域和海域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五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态问题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振兴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活力。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突破口,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促进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针对东北地区振兴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以下重大举措。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加快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加速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推进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实施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

  (二)振兴目标

  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协调,资源型城市良性发展,社会和谐,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服务业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有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辽河、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改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沿海、沿边和主要城市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结构和布局调整,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一)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及工具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制造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

  专栏2: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

  数控机床——高速数控车床、数控铣镗床、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中心和柔性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集成产品。

  大型炼油和乙烯成套设备——1000万吨炼油装置以及配套设备、100万吨级乙烯、PX、PTA、PVC、聚酯成套设备。

  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煤液化工程配套1250KN压缩机。

  大型冶金设备——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烧结成套设备。

  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水电机组、大型高效低污染煤电机组等,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重型燃机、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发电设备铸锻件、电站辅机成套设备、大型空冷机组和大型风电机组。

  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开发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800千伏级直流输变电设备。

  其他大型机械成套设备——全断面掘进机、大型水泥成套设备、港口装卸设备、大型起重设备、离心压缩机组和制冷设备、高效调速大流量输油管线泵、大型高温高压容器及换热器、往复式压缩机。

  大型船舶装备——30万吨级原油运输船、大型及超大型集装箱船、专用汽车滚装船、新型客滚船、大型散货船及矿砂船、不锈钢舱化学品船以及船用配套装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轨道交通设备——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内燃机车,新型地铁车辆的核心技术。

  (二)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立足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加强国际合作,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构建高技术产业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是: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大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培育发展生物产业,重点建设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粉末金属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纳米级金属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技术及产品;促进航空产业发展,提升飞机和发动机核心部件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扶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三)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坚持节约优先、环境友好、煤油并举、多元发展的方针,优化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建设国家能源保障基地。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建设呼伦贝尔、霍平白、胜利等大型煤电化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炭基地及辽宁铁法等矿区。稳定原油生产能力,扩大天然气生产规模,加大对海拉尔盆地、二连浩特盆地和近海石油勘探力度,综合开发吉林油页岩资源,建设俄罗斯边境至我国东北的原油管道,启动东北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优化电源点和电网建设。积极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搞好重点节能工程,努力推进能源节约。2010年,规划煤炭生产规模3亿吨左右,原油生产规模5700万吨,天然气产量7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

  专栏3: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建设重点

  电网建设——建设呼伦贝尔至辽宁中部输电通道。建设霍林河和赤峰煤电基地至辽宁省负荷中心的500千伏交流输电通道,建设黑吉省间2回50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吉辽省间第4回500千伏输电通道。

  天然气管网工程——哈尔滨-长春-沈阳-唐山主干线,大庆-哈尔滨、长岭-长春-吉化、抓吉-哈尔滨、大连-沈阳支干线,大庆-齐齐哈尔等十条支线。

  (四)提升基础原材料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行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控制总量,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效益增长转变。一是建设新型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炼油等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快实施大庆、吉林石化、抚顺石化等乙烯改扩建工程,形成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2010年,炼油能力控制在1亿吨/年,乙烯产量达到400万吨/年。二是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适时建设锡林浩特、霍林河、呼伦贝尔、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等煤化工基地。三是建设北方精品钢材基地,依托鞍本钢铁集团建设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依托东北特钢建设特殊钢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设鲅鱼圈钢铁基地,逐步将钢铁工业发展重点由内陆向沿海转移。

  (五)加快发展特色轻工业

  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品牌,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化学制药和中药制剂产品,鼓励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建设粮食、肉类、水产品、乳制品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造纸、塑料制品、家具和林产品加工等轻工产业。

  相关专题:

  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规划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