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生态安全 吉林先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01:33 中国经济周刊
历时一年多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终于在十易其稿之后,于8月2日获国务院批复。这份由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国家发改委会同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的规划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国务院的批复明确了东北“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即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其中,首次从振兴东北战略布局的高度确立的“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颇为引人关注。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对于东北和整个中国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地位的吉林省,早在六年前便启动了建设生态大省的战略规划,把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一起列为小康社会的追求目标。 生态安全 吉林先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魏华 ★苏柏山 董燕 “思路不谋而合!吉林先行一步。”8月8日下午,看到国务院批复通过《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消息后,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庶明研究员不由得脱口而出。 在这一天早上,一条重要新闻占据了国内各大门网站的头条位置:国务院于8月2日正式批复通过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并明确确立了东北地区“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 在批复文件中,很多人注意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成为被提及的重要内容。 加强生态建设——这是国家首次在振兴东北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肯定,但对很多吉林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从新世纪之初开始,吉林省委、省政府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对省情的深刻认识,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1年,经国家批准,吉林省人大审议通过,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正式启动。紧接着在2002年吉林省委八届二次全会上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把生态省建设与工业省、科教省建设一道,确定为具有吉林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目标同样十分明确:通过用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 而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吉林人开始考虑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出人与生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步调之间的关系 。 吉林西部治碱: 让“无人区”预言破灭 “吉林省西部的这片盐碱土地在世界三大分布区中是生态退化速度最快的,平原中部土地碱化率接近100%,旱作耕地几乎全部沦为中低产田;湖泊全部碱化,造成渔业萎缩;原本丰美的羊草草原也严重退化,导致牧业衰退。”——在一些公开资料中,对于吉林西部地区曾有这样的描述。 作为世界上三大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吉林西部地区的盐碱化土地面积达 1453.5 万亩,占区域总面积的 17.5%。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自然因素和过度开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土地盐碱化仍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为此,也曾有人预言,如不施以全面整治,50年后这片盐碱地的许多地方将变成“无人区”。 在吉林生态省建设的宏大“战略图”中,西部盐碱地自然成为了第一座需要攻克的“堡垒”。从2002年起,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启动了“西部治碱工程”,开始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实行抢救性保护。 为了搞好西部盐碱地的治理,吉林省委省政府和省生态办曾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为西部治碱工程献计献策。 在研讨会上,吉林省政府参事胡宝元首次提出了“封原育草”的办法。他认为,治理盐碱地应遵循自然规律,经过实践证明,对退化草原进行围栏,实行封原育草是保护和恢复草原不可缺少的手段。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投资少、效益高,围封后可以明显提高草的产量;可直接阻止人类和家畜继续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得到更好的保护;便于分区治理分区利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其它治碱工程的实施。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生态省建设的难点,西部碱地治理应该主要采取围栏禁牧,自然生存恢复的方式,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低。此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人工种植一些草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科学与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东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已经引起了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被陆续采纳和付诸实施。 吉林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告诉记者,几年来,吉林省预算内资金和生态建设专项资金都有重点地投入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连片治理的较大工程项目,省直各部门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争取国家的支持,真正做到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群众受益一片的目的。 目前,经过几年的围栏封育,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绿色覆盖大幅度提高,草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西部生态建设阶段性成果显著,裸露碱斑明显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强,封育较早的草明显长高,探索治碱的品种显著增加,治碱工程提前转入产业链发展。到现在,全省各方面共治理盐碱地913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62.8%,累计投资达8亿元。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2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3%。 在吉林西部,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湿地的保护。其中,最著名的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A级湿地,湿地面积达10.55万公顷,被称为“地球之肾”。 水是湿地之本。为确保湿地拥有充足的水源,吉林省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启动了“引嫩入莫”工程。这项工程缓解了部分湿地干旱局面,恢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现了莫莫格勃勃生机。同时,“引嫩入莫”工程也为当地农牧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由政府关注和投入转为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投入,使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在可靠的、广泛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之上,要由政府推进的道德层面的事业转化为全社会推动和参与的经济社会活动。”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西部治碱工程”将继续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企业运作、持续推进”的治理原则,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西部治碱工程的科技含量,加大企业运作力度,力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产加销相结合,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草业经济发展格局,推动西部草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西部治碱工程”,贾广和认为,其更深远的意义是为全省建立起一道西部生态屏障,并进一步优化西部生态经济区资源配置。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在发展草业经济、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工夫,把盐碱地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一系列治理工作使以前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恢复利用,以此带动吉林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 吉林东部护林: 76亿投资保护长白山天然资源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吉林省的长白山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和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但是,经过多年超强度地过度开采,天然原始森林已基本砍伐殆尽。近年来,通过合理处置开采与保护的关系,长白山生态经济正在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与西部盐碱地扩张的窘境不同,吉林东部地区的“先天优势”好得让人眼红。仅靖宇一个县,就已发现矿泉47处,其中日涌量达300吨以上的矿泉就有19处。 吉林省靖宇县地处长白山西部,松花江上游,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天然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少有的天然矿泉水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域。 也正是这样一个面积、人口等各方面看起来都不太起眼的吉林偏远小县城,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专门命名为“中国长白山靖宇矿泉城”。 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个小县城的人们早早就意识到了保护森林资源与开发矿泉的紧密关系。 “重在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这是靖宇县委、县政府特别确立的一项16字方针。为了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靖宇县设立了长白山矿泉水靖宇水源保护区管理局,要求保护区内的一切保护措施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有利于保护并永续利用矿泉水资源为前提,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对矿泉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长白山的山林资源保护问题同样得到了吉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吉林省政府在靖宇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保护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长白山矿泉水资源,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吉林省矿泉水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为全省矿泉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共累计完成绿化泉点12处,栽植绿化大苗2500余株,累计植树造林15400亩,植苗462万株。同时实施了矿泉城环山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矿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涵养,保持了保护区内相对稳定的出水量。 近年来,为了保护长白山的资源优势,吉林省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是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除靖宇县外,吉林省还在临江、三岔河、敦化、大石头等地设有18个国有林业局,安图、长白等4个森林经营局,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总投资76.4亿元。 据了解,全面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吉林省通过实行木材减产、森林分类经营,引发了森林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全省通过普遍学习推广吉林省汪清县林业局“采育兼顾”的经验,变革森林采伐方式,取消皆伐,实行大面积低强度择伐。 同时,变革森林培育方式,由人工造林为主转变为天然更新、人工促进为主,充分利用自然力培育天然林。变革森林管护方式,由过去政府、部门和企业统一包揽的做法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实行管护承包责任制,引入市场机制,把承包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充分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既分流安置了富余职工,又增加了企业收入。 通过造林、扶育和封山育林等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到目前为止,累计退耕还林1193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2%,比2000年提高0.6个百分点,森林植被、林相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目前,长白山生态经济已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新的亮点,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长白山生态经济板块,在东部长白山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过科学整合长白山生态资源,不仅培育壮大了生态经济,也为振兴长白山区域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据介绍,目前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议组织已连续召开了四届“中国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议”,研究制定了长白山矿泉水水源地保护等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措施,确定了矿泉水、人参、鹿业、葡萄酒、中药、旅游等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了长白山生态食品管理办法,开展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些都促进了产业整合、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扩张,有力地推动了长白山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吉林中部控污: 让工程水利转变为生态资源水利 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活跃的因子,水利是生态改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基础性支撑。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吉林省全面贯彻“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方针,切实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开源节流并重,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实现了工程水利向生态资源水利的转变。 作为吉林省中部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二龙山水库的水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二龙山水库地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境内东辽河中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水库库容为17亿立方米,是吉林省中部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四平市的重要水源。近年来,由于上游和周边地区的排放,二龙山水库库容量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体一度呈富营养化趋势。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生态办了解到,为了提高二龙山水质,省政府特别成立了由主管环保工作副省长任组长,14个部门组成的“二龙山水库及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加强对二龙山水库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工作。 一场保护水源的14部门“联合作战”计划顺次展开:吉林省环保局组织编制了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起草并由省政府制定下发了《二龙山水库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吉林省发改委综合二龙山水库水污染防治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二龙山水库周边地区及辽河流域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禁止二龙山水库周边地区及流域上游环境敏感地带新建化工、印染、造纸、皮革、粮食深加工等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吉林省科技厅提交了二龙山水库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成果,委托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具体开展二龙山水库富营养化、水质颜色变化原因以及清淤底泥的综合利用研究项目。 地方“保卫战”也随之打响。在与四平市紧紧相邻的辽源市,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废水对二龙山水库的污染,该市政府强制关闭了超标排污的天江老龙口啤酒公司、辽源市银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袜业漂染废水进行了集中整治,确定袜业定点集中染整企业,同时也加大了对已经关闭染整车间的监管力度。 据了解,为了尽快解决二龙山水库的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吉林省各相关部门齐心合力,仅在去年就实施防治项目达28项之多。 经过几年的努力,二龙山水库水质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生态省建设的一步步推进,二龙山水库的污染问题将从根本上逐渐得到解决。在不久后,吉林中部地区居民喝上放心水也将不再是难事。 然而,尽管二龙山水库的问题解决了,要使吉林省基础水利生态建设达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的要求,却依然任重道远。为此,政府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仅吉林省水利厅一个部门,就已实现水利投资近20亿元,利用这笔投资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基础建设。 在治理城市污水方面,吉林省也专门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指导协调小组,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治理,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几年来,吉林省辽河流域利用国债资金建成了辽源市污水处理厂、公主岭市污水处理厂等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减轻了全省辽河流域的水质污染,提高了流域内的环境质量。 同时,吉林省水利厅在部分农村地区已投入抗旱资金近6亿元,配套农田抗旱井13万多眼,累计推广抗旱节水机具4.6万台,使抗旱坐水种能力达到了1800万亩,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9700万亩,减少经济作物损失97.4亿元。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也达到了6443平方公里,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0.1万座,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投资6.43亿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吉林省积极推行民营水土保持工作,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大力推广“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调动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特别是国债资金的连续注入,极大地促进了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加快污水处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吉林省还鼓励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投资者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此外,他们还进一步理顺污水处理收费价格机制,加大污水处理收费征缴力度,实施污水处理产业化税收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解决水问题,也正在促进吉林三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进一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并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的节水型工业体系“蓝图”,正在推动吉林的产业结构向更科学的配置方向一步步改善。 壮大生态经济产业 打造绿色品牌大省 在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东北地区振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在吉林省,各个区域已通过具体实践对国家政策作出了最好的回应:东部长白山资源保护与旅游、健康产业生态经济区、东中部水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生态经济区、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保护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及西部草原湿地保护与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都在按照生态建设的主导思路,走出一条促进经济长足发展的新路。 从2001年起,在吉林生态省的建设过程中,围绕确立绿色品牌大省的形象目标,吉林省的生态经济产业不断壮大,为全省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2006年末,全省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766个(其中有机175个,绿色442个,无公害1149个),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的目标。全省陆续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各种国家级、国际级的奖项纷至沓来:2005年9月,长白山酒业集团的长白山牌葡萄酒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同年11月,在中国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上,长白山牌冰山葡萄酒获得了世界甜型酒中的最高奖;查干湖胖头鱼继2001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后,2002年又获得了绿色食品AA级产品认证;2003年4月,查干湖渔场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国家(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年7月,查干湖鱼又获得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 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豪地说:“我省绿色食品取得了全国‘五个第一’,即‘莲花大米’获得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称号;舒兰市稻米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稻米基地;长春绿色庄园大酒店是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饭店;德惠市绿色食品节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政府举办的绿色食品节;梅河口‘绿思源’销售专柜成为全国第一个食品节绿色食品专营场。” 吉林省资源丰富,在培育绿色品牌的同时,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发展生态食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环节。 关于生态食品营销网络建设,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以填补吉林省生态产品流通专营领域的空白。2003年,成立了吉林省大农生态产品营销公司,同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经销生态食品的专营店—吉林省大农生态食品超市。并以吉林省大农生态产品营销中心为中心店,在全省地级市(县)建立若干个连锁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立了17个生态食品营销中心,形成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延展世界大营销格局。这一举措开创了吉林省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的先河。” 吉林省在生态省建设中,始终抓住生态文明这条主线,并以生态文明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得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响应。 孩子是未来也是希望,生态文明要从孩子抓起。从2004年起,在全省各中小学,《绿色吉林》教材已经成了学生们每天必看、必读的书籍。 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有关理论的研究也是生态省建设主要的工作之一。省生态办先后组织有关专家围绕生态省理论体系建设,编写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基本知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等生态省建设系列专著,确保生态省建设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保驾护航。同时,农作物、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科研课题研究取得明显突破。 省生态办主管宣传的苏柏山处长告诉记者,吉林生态省建设理论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省建设的累累硕果经各级各类媒体早已家喻户晓…… 不经意间,生态文明已在吉林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配文)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吉林省委书记 王珉 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实施生态省建设以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从吉林省实际出发,振兴吉林必须把生态省建设做为一项永恒的工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推动下去。 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省建设,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生态支持和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的,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高投入、低效率、难循环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省原煤自给率不足50%,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但另一方面,我省单位GDP耗能、耗水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和1.5倍。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1位,但同时也遇到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全省年化肥施用量达到300多万吨,亩均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全省主要江河干流水体多数都在三类以下。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非常严重。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要达到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55万亿元。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给资源、环境和生态带来新的更大压力。如果我们继续延续原来的增长方式,走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老路,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也难以实现。 其次,抓住重点和关键,开创生态省建设新局面。第一,要认真做好规划工作。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搞好生态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要认真研究生态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搞好“十一五”时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等任务要求,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等做出安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具体措施。要坚持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制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的激励扶持政策,使生态省建设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使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与社会公众的自觉性有机结合,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统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断开创生态省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要切实加强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像松花江流域治理、松花江和东辽河水污染防治、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这些大型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关系全省发展全局,不仅推动生态建设,而且拉动经济增长,一定要全力组织好项目的争取、实施和管理,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尽早发挥效益。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项目建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着力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生态省建设,需要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实施。在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行主要江河流域治理的同时,还要加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生态示范县(市)和示范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要把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有效结合起来,发挥生态优势,扩大绿色品牌,提高生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完善提高长白山、向海、莫莫格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保护建设项目。 第四,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生态省建设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发展全局,努力提高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促进能力。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我省试点项目,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尽快取得成效。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加快发展,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培育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要把生态省建设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成长性的生态产业。 再次,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工作落实。生态省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和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纳入重要日程,认真研究解决生态省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生态省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生态省建设的合力。 生态省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载体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还要加强督促检查,进行考核评比,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工作落实。单位GDP能耗是一项综合性约束指标。“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我省要降低30%,任务很重,但必须完成。各地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省里对市(州)单位GDP能耗指标进行考核,市(州)对县(市、区)也要研究考核办法,确保层层落实。 (摘自2006年1月13日时任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配文)吉林的超前抉择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盛连喜 如果从2001年底吉林省人大通过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决定算起至今,我国第二个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生态建设的吉林省已经实践6年的时间了。对于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早在世纪之交就思考和谋划保育自然环境和建设良好生态条件,依靠科技进步,运作生态资本,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并以此作为实现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跨越的根本性举措,这无疑是个超前而大胆的正确抉择。正是这个抉择,使吉林省步入了实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向了科学发展之路。 6年的建设实践,虽然使得吉林省产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但是,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其效益是综合的、甚至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显露示的,生态资源的恢复和增加也是遵循生态规律的演进过程。因此,生态省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制定的规划扎实推进。在这一点上,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在于发展要科学。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同时也是保证发展的支撑力、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速度合理性的综合。 生态省建设是时空上均为大尺度的系统工程,需要“分层次有差异”。根据确定的生态功能分区,建议全省的生态建设应把握“东部是基础、中部是关键、西部是重点”的原则。提出这一原则是基于以下认识: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不仅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发挥着维护区域生态和环境稳定的功能,而且又是“三江之源”,其中,松花江流域就占吉林省幅员总面积的80%以上,其水资源状况直接制约着整个中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吉林东部的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置于全局基础位置而常抓不懈,建设的重点要始终抓住森林生态系统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无论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看,吉林省东部和中部是密不可分的。吉林中部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东部和西部的双重制约与促进上。中部的发展需要东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如水资源),而东部生态支撑力的抚育同样需要中部经济发展的支撑。 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吉林中部能否实现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对东部乃至全省能否顺利推进生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强度将对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受多种因素的作用,生态质量退化明显,虽然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但受制约的因素多,对外界的依赖性大。将其确定为生态建设的重点,能从景观生态学的大尺度确定治理方案,这有利于提高治理效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建设的重点要始终把水资源的保障和充分利用作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节水型农业和特色农业。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