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黄海洲:银行业监管也要与时俱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00:57 金融时报

  记者 陶冶

  在银行业积极寻求战略转型的今天,创新的挑战无处不在。除了银行内部,对于监管层而言,如何去适应并驾驭这场即将或者说大幕已然拉起的银行业变革,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为此,记者特别连线了渣打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关家明和巴克莱资本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海洲。对于监管层面的创新与变革,专家认为应积极推进但谨防过犹不及。

  如今,当银行业转型的大潮席卷中国的时候,监管上的变革同样不可避免。黄海洲指出,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必须与时俱进,寻求创新,与国际化接轨是必然的,向混业经营迈进也是必然的。这种变化给监管层提出了挑战。在这一挑战面前,英国和日本的统一监管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到中国应该走怎样的监管道路,倒不一定是要三会合并,但这个方向是值得借鉴的。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变革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脚步的快慢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新系统的设计,二是监管当局的决心。

  关家明也特别强调了变革的渐进性,指出现阶段监管重点应该是一些具体问题,眼下还不是考虑分业还是混业监管的时候。在肯定英国和日本混业监管有效性的同时,他认为也应该看到传统做法也就是分业监管的一些长处。

  这表明,分业未必不好,而统一而治也未必是必经之路。关家明认为,判断哪一条道路更好,最关键的要看两点。一是看某一地区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特别是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在中国,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金融市场的大部分资产仍然分布在银行体系内,与发达国家金融行业资产分布相对分散的局面有很大差距。这表明,即使中国在现阶段选择混业监管,其监管对象肯定也是以银行为主;二是要看该国家或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容否认,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程度仍然不高,刚刚从传统银行的角色发生转变。换句话说,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银行所具有的一些基本功能,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还是新业务新课题。事实告诉我们,追求一蹴而就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与科技行业不同,银行业通常要按部就班向前发展,基本不容许跳跃性的变迁。基于这一现状,关家明认为,中国监管当局要管好商业银行已非易事,所以还是分业监管更适应当前形势。至于是不是要合并,这是今后考虑的事。

  针对银行业转型,特别是从传统的利差收入向非利差收入转型以及从单纯的商业银行向投行业务转型,应该说现阶段的监管挑战还不是很大,因为毕竟这一趋势更多地还是存在于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银行之中,对于大多数城市银行来说并不紧迫。现在最关键的是去关注具体的管理问题,即如何通过监管,加强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加强公司治理水平以及明晰所有权问题。

  黄海洲指出,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希望积极开展投行、资产管理等其他业务,这就给各银行的内控体系提出了挑战,建立良好的防火墙成为规避风险的先决条件。在这一点上,国际上有很多成熟的解决方法可以借鉴,比如巴克莱集团就同时开展商业银行、投行、资产管理、个人

理财
信用卡
等跨行业业务。事实上,加强内控也并不是银行业转型面对的新问题,以往的呆坏账本身也是风险管理能力较差的结果。

  此外,在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局面下,银、证、保不同监管机构之间能否实现有效协调将是决定整个银行业转型成败的因素之一。对此,关家明表示乐观。他说,香港金管局和

证监会就是分别管理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的,二者在协调的问题上并没有出现大的困难。当然,这只是一种解决办法,可能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办法。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应该不成问题。

  最后,专家指出,金融行业的发展是有一定路线图的,但也不是绝对的,未来如何发展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关家明认为,就目前而言,中国监管部门应该关注股市,这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比较大。不过,这种影响应该是短期性的,因为在目前的中国,靠股市融资的企业毕竟是少数,通过股市筹集的资金规模相对于银行贷款更是小巫见大巫。银行业要做的就是把资金投放到需求最迫切、经济效益最好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恰当的货币政策、银行良好的内部管理,也需要监管层的必要引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