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CPI续涨反击热钱当发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03:13 第一财经日报

  不出市场所料,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6%,其中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物价持续上行带来的通胀压力,与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投资增幅高位运行等一起,为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再增压力。

  从物价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物价的上涨,有着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被分为八大类的一篮子商品价格,各种类有降有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呈下降态势。而食品类价格的同比上涨仍旧令人关注,达到15.4%,尤其是肉禽及其制品、鲜蛋等食品,上涨幅度可观。食品类价格持续上涨,并通过传导效应,带动了更多行业和领域的价格上升。

  通胀带来的压力很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由通胀而产生的成本无可避免。最直接的如“菜单成本”,已然体现出来。食品类价格一路上行,必然导致相关企业更换“菜单”,由此增加成本。通胀给社会弱势群体造成的压力也显而易见。有学者认为,CPI上涨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上涨,且后者涨幅高于前者,由此可以看出物价其实是下行的。如此观点,显然是掉书袋的思考——通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来指称物价上行对民生压力不大,无论如何,至少是忽略了当下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现实。

  对于这一轮的物价持续上涨,不可轻率视之。这既是因为伴随通胀将产生的社会成本无法忽视,更是因为造成物价一路上涨的主要因素,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有着相当大的联系。

  在本报此前的社论中,我们曾提出,直接而言,物价上升的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上涨,但亟待推进的资源价格改革,对物价的上涨,亦有推动作用。另外,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酝酿中的一系列财税政策,也增强了物价上行的预期。而在上述多种因素之外,更为本质的,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放大。

  造成食品类价格波动的短期因素,并不值得多虑。从政府的角度,一方面,可从引导市场以增加供应的方式来改变供需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体恤民生的方式,对弱势群体增加相关补贴。食品价格的上涨,从本质来看,当可也只应通过市场消化的方式求得逐渐地消解。对于政府财经部门来说,更紧要的,恐怕还是切实控制住货币供应量的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很长一段时间来被各方热议的话题。应当看到,货币供应量一再放大,盖为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从内部看,在牛市行情的引领之下,储蓄部分分流,推高了资产价格;同时,信贷闸门难以收紧。尽管央行一再动用货币政策手段,收紧流动性,但据央行最新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显示,7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314亿元,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597亿元。这说明,货币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问题仍在继续。而这样的现实,也预示着今后一段时间物价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外部因素看,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大,所获得的外汇净收入导致从结汇渠道投放的人民币增加,推动银行信贷扩张。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则往往难以顾及到全局。银行信贷的扩张,推动投资增幅扩大,继而为已显过热迹象的宏观经济“加油”。同时,信贷扩张放大了货币供应量,也强化了物价的上涨。当然,从货币管理部门的角度,由FDI或顺差导致的外汇资金增多,还算可控。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则是,短期投机性的热钱对于货币政策并不敏感,也往往是货币管理部门感到棘手的。

  外汇管理部门此前承认,贸易和投资项下确实存在资金异常流入现象。数量无法确切统计,但据估计十分庞大的热钱,瞒天过海,涌入股市、楼市等市场,直接推高了资产价格,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同时,热钱大量流入,也急剧放大货币供应量,造成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鉴于动用加息的内部货币紧缩手段,反而将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扩大人民币与美元间的收益差,刺激更多热钱投机中国,流动性愈加过剩,通货膨胀压力更大。为解决这一悖论与困局,在当下,针对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应当化被动为主动,可酝酿出台《反热钱法》更有力地反击热钱。这将成为政府有效

宏观调控,控制通胀,打击资产泡沫的关键点。

  对于热钱,学界一向缺少明确的定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对于监管者来说,没有大体明晰的概念界定,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实务操作。为打击热钱,许多有识之士出过不少主意,如加强对短期资金流入和结汇环节的检查与管理、打击商业银行的违规行为,强化政府跨部门间的合作行为,等等。可以说,如果狙击热钱的重任不能有效完成,物价上涨的后续压力恐难缓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