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全面通胀VS猪肉涨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00:53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张明扬 物价是“结构性上涨”还是“全面上涨风险”?随着7月份CPI数据的出炉,上述争论迅速升温。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昨天在解读《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指出,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并不乐观,有必要防止价格全面上涨;而同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下称“国研中心”)则在《人民日报》发表述评称,物价不会普遍持续上涨,核心通胀率仍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上”。 央行《金融时报》:“普涨局面正在形成” 当前,经济界普遍倾向于将本轮物价上涨归咎于猪肉引发的“结构性上涨”。但央行在近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却首度预警“价格全面上涨”,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 央行这一“激进”的措辞迅速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持“结构性上涨”观点和“全面上涨”观点的两派迅速“交上了火”。 “央行对通胀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央行主管《金融时报》昨天发表题为《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通胀压力需要高度关注》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染”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并不乐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特征有可能将在价格方面得到体现”。 《金融时报》指出,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花了很大笔墨在通货膨胀问题上”,指出本轮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动的因素,还有结构性因素。 《金融时报》称,商品和服务价格普涨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对CPI上涨具有较强的支撑。 《金融时报》援引申万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的话表示,目前这种价格上涨的态势已经对居民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产生影响,物价和民生最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防止通胀和稳定物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国研中心:“物价不会普遍持续上涨” 巧合的是,在《金融时报》意味深长地发表上述解读文章的同一天,《人民日报》昨天刊登了一篇题为《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的研究报告,文中专章提及了CPI和通胀的可能性。该报告由国研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完成,执笔者包括国研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其给出了一个几乎可称与《金融时报》完全相左的结论———报告称,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 “尽管投资、消费比较活跃,出口增长很快,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但供给方面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增长潜力更大。”报告强调。 报告认为,本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是结构性的,“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比较扎实稳定,在市场价格调节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给的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 报告称,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 “在收入较快增长的背景下,这一变化对城镇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对于部分住校困难学生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等受影响较大的群体,则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并适时适度提高补贴标准。”报告给出了自己的政策性建议。 持“结构性涨价”观点的不仅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下属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季度分析课题组近日也发布报告指出,当前物价涨幅虽然较高,但是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 通胀衡量标准:核心CPI,还是整体CPI? 国研中心在昨天的报告中再次提及了目前经济界的主流观点———核心CPI更能反映通胀问题。报告称,上半年扣除食品涨价影响,CPI仅上涨0.7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因为,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核心CPI(即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以后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1月—6月的这一指标仅为0.9%。 央行显然对上述主流观点持保留看法。《金融时报》昨天指出,早前在分析当前物价走势时,有不少专家认为,剔除食品等因素外,我国核心CPI涨幅只有1%左右,因此通胀压力并不大。对此,央行却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 《金融时报》重申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一些观点,认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事实上,央行曾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指出,对核心通胀率的关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已纷纷把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CPI转向了整体CPI,其中包括一直强调核心通胀率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