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重估中日跨国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15:10 《中国企业家》杂志

  面对复杂的跨国投资并购环境,中国企业从激进到谨慎,日本企业则流露出担忧

  文/本刊记者 刘涛

  东亚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和海外生存成为2007年7月14日召开的东亚投资论坛上最为热点的话题。2006年,东亚的外汇储备已经居全球之首,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3/5。尽管中国和日本同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外汇储备国,但颇具意味的是,会场上日本国际经济交流财团会长 山襄不断告诫日本企业,要警惕国际资本的入侵,防止来自海外的恶意收购,俨然一副严阵以待的姿态。与日本的担忧不同,中国企业刚刚经历了一轮跨国收购潮,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是,中国的企业与资本该以怎样的方式走出国门?

  近三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金额以年均71%的速度增长,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161亿美元,跨国并购正在成为资本输出的一个主要形式。然而,在这一轮跨国兼并、收购潮之后,很多新的问题正在出现:为什么很多企业“走出去”,却在海外打了败仗?当越来越多的非商业因素对跨国收购产生重大影响时,企业如何走出困境?与会嘉宾试图找到答案。

  如何应对国际投资保护主义

  “国际投资保护主义”已经成为跨国收购无法避开的话题。在不久前

商务部发布的一个调查报告中,在中国对海外投资的各项风险评估中,政治风险被列为第一位。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秘书长冯炜,这位有着二十多年外交生涯的中国前外交官察觉到,近来政治家、外交家们都在谈论一种新的保护主义,即“国际投资保护主义”,而这种论调的兴起与中国备受瞩目的高额外汇储备和不断通过并购在海外获得
能源
矿藏的做法息息相关。

  这个话题让来自美国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康艾黎很是兴奋。这家律师事务所曾经服务于中海油对尤尼科、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收购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石油精炼企业等或失败、或成功的跨国收购案。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康艾黎这样说道,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确实掀起了针对境外投资的一波本国保护主义和施加更多限制的浪潮,非商业性因素开始越来越多地对跨国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尽管这些限制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企业,但海外收购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这些问题困扰。

  论坛上,康艾黎为中国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要结合被收购企业所在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等诸方面因素制定收购方案,把媒体和公众公关放在战略高度。许多美国人明白与中国进行更为自由的贸易会带来怎样的好处,但是很多人也会强调中国企业的到来造成当地工厂关闭,人员失业。所以,中国企业需要充分了解美国有哪些容易引发“情绪冲动”的领域并找出规避途径。例如,在某些战略领域的外国投资会被视为对国家安全的一种威胁,而对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企业进行收购,可能会激发公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交易架构来避免这些问题。如在美国国内寻找合作伙伴,这样会有助于降低人们对外国投资的抵触心理。也可以在最终达成交易之前,对外公布将涉及敏感问题的资产予以出售。同时,要直接做美国国会的工作,让这些议员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国企业家》主编牛文文则指出,在中国加入WTO五年后的今天,疾风骤雨式的海外并购已经告一段落,新的并购方式已经兴起。

  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著名的市场化公司,如TCL、联想、明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并购。现在看这些案例,要么终止了,要么在进行艰难的调整,要么还看不到曙光。这些企业走得很快,却如此不顺利,他们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麻烦?首先,他们收购的企业全是著名品牌公司的亏损部门,这本身就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其次,他们自己都处在制造加工领域,在经营中获得利润、积累资本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当他们以很低的成本收购这些欧美品牌的亏损部门之后,他们要负担的后续投入远远超过他们在国内市场上所能赚到的利润和国际资本市场上所能融到的资本。此外,这些收购都发生在法律、法规和工会力量十分强大的欧美国家,这些问题让中国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中陷入困境。

  那么,中国市场化的企业接下来要怎么面对国际化经营,或者是海外并购?我在和企业的沟通中发现很明显的两种变化。第一类公司,依然是中国的老牌民营企业,比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吉利汽车,他们选择了另一条国际并购的道路,即渐进式的、小规模的、多次收购。比如万向,在八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五六次并购,而且主要是在美国展开,迄今为止,整合得也都很成功。第二类是新型的海外上市公司,比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上海的盛大集团。他们在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上市。2006年,尚德以现金+股权的方式收购了日本MSK公司,盛大在2004年收购了韩国一家游戏公司20%的股权,最近又做了增持。他们则是利用在海外上市后的资本优势,在新兴产业中进行收购。

  综上所述,我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重新焕发生机,中国企业在未来的三年内会开始新一轮的海外并购潮。

  日本的担忧

  当中外人士热烈地讨论中国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发展之道时,日本经济基金会首席执行官 山襄表露出了对日本企业的担心。他认为,一些恶意收购环境影响到日本市场,而日本还没有对恶意收购做好准备。“现在,美国70%的上市公司都已经建立起了‘反收购毒丸’措施。但在日本,只有10%的上市公司做了这样的准备。日本企业与全球先进公司差得很远,东亚的很多企业差得更远。”他的担心让台下的参会者想到了最近发生在中国的几起外来产业资本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并购案。

  山襄和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伦敦)合伙人道格拉斯·格拉斯都提到了日本企业早年在海外投资的经验与教训。“日本和韩国企业在北美收购的经验证明了一点,不要把自己仅仅作为一个买家,而是要把自己看作是当地社会的一分子。日本企业早年在美国买了很多资产,甚至买了洛克菲勒大厦和一些海滩。这些对美国的安全并没有什么危害,却让美国人感到自己在日本面前很失败,因而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后来,日韩企业开始在美国设立工厂,大量雇用当地员工,在当地就受到热烈欢迎。这些企业如丰田、索尼也成为全球取得成功的公司。”

  牛山雄造是丰田汽车公司的常务董事。今年57岁的他在1974年就加入了丰田公司,并曾在丰田的中近东部、欧洲部工作,有着多年的海外工作经验。他讲述了一个丰田副总裁丰田章男曾经给他讲过的一个牙科医生故事,由此将丰田在海外发展的经验介绍给参会者。

  曾经有三个即将开办诊所的牙科医生。第一个人说,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牙医,第二个人说我要做这个国家最好的牙医,第三个人说我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最好的牙医。哪个牙医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丰田的选择是第三个,做一个城市最好的牙医。如果不能获得所在地城市的信赖,全球的成功则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去做呢?我们的方法是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尤其在本地化方面,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应该仅仅关注能拿到的市场份额有多大,追求过快的扩张,而是要强调怎样先把脚跟站稳,扎根当地,培养当地的人才。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你到当地去看了吗,你去过现场了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