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失控的通胀乃经济大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10:08 21世纪经济报道
久违的“通胀”似乎降临,中国政府面临着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压力,而就在2002年前,中国政府的主要精力是长期与通缩作斗争。长期通缩可能令居民对于价格上涨具有更强的敏感性,而政府目前需要与之斗争的是防止企业乱涨价,稳定社会的通胀预期。 当前通胀具有结构性,最初表现为房价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而不是全面的需求拉动型上涨。房价问题出在宏观调控中土地供给受到抑制从而减少了增量住房,造成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普通价格的商品房较少。而始于2006年11月的粮食等农产品上涨则比较复杂,今年初以来波及了肉禽及制品、以粮食为原材料的商品价格。由于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1/3,且占居民生活支出比重较大,给民众的通胀感受强于实际水平,甚至下一步可能会带来工资的刚性上涨,从而具有工资推进导致全面通胀的可能。因此,当前需要稳定物格上涨,抑制通胀预期。但是这并不表明通胀有害,相反,适度的通胀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失控的通胀才是经济的大敌。 中国经济长期饱受通缩的苦恼,政府投资以及出口导向政策令经济高速增长,但物价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经济不可持续的风险。直到2004年,经济过热导致能源、资源、物流等全面紧张,价格普遍上涨,但当年的电力、钢铁以及基础设施等大量的产能投建,令目前中国不存在产业瓶颈,并有过剩的现象。因此,当前通胀与2004年突发性的截然不同。 长期通缩是因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保障欠缺,导致消费不足,最大的不公是农民以及农业收入较少。当城市居民抱怨猪肉涨价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去关注“猪为什么少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毫无疑问,养猪不挣钱是猪少了的原因,因为饲料成本提高了,即粮食涨价,而粮食的涨价是因为种植成本提高了,如果粮食不涨价就没有人种,造成因短缺更高的上涨。长期以来,农业为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付出较多,市场化改革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又提供了廉价人工,因此,中国经济的成长,农业和农民贡献非常之大却得到很少。当人们不满粮价上涨时,几乎没有人关心,农民收入比城市居民收入低太多的事实。而且,中国城市不仅高档餐馆林立,食客爆满,而且粮食也浪费严重,在成本推动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当然,政府也必须加大对退休人员以及城市低保户的补贴力度。 粮食为经济基础要素,会波及到人工以及其他商品的成本,且粮价回落的可能性较低,除非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性经济大幅回落,气候异变的趋势放缓。中国也要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以便扭转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局面,因此,基础要素价格上涨仍然未结束,这个周期及其滞后效应,应该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目前仅处于通胀初期。 如果是短期的投资带动需求过热的通胀,可以利用利率杠杆,大幅提高短期利率加以抑制。但是对于当前结构性并可能演变成长期性的通胀,首先应从个别商品的供应入手,如加大廉价住宅供给。粮价及其向下游的传导、其他要素价格上涨需要一个时期的消化,应从收入分配入手,并加强要素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适当调整货币政策,而不是过于依赖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不太通畅,如果针对结构性问题而用总量控制的方式,不仅不起作用,可能起到副作用。当前剔除食品价格后的CPI同比涨幅仅在0.0%-0.8%之间,且上半年工业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显示出,非农以及制成品价格在回落。如果通胀持续,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加以抑制,其传导途径主要通过改善进口品国内价格和贸易条件等。之所以“选择”通胀而不是人民币大幅升值,是因为升值带来的通缩会加深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个人和市场的选择空间萎缩,而温和的通胀,可以令个人和公司面对不断变化的物价做出相应的对策,影响着市场的价格调整,令要素和商品价格趋于合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