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三农包袱渐成中部地区崛起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 10:4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 “三农”,曾是中部加快发展最沉重的包袱。中部6省,粮、棉、油年产量占到全国的30%至40%,农业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在4000万人以上。

  近年来,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免除学杂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中部农村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中部各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之路,昔日的“包袱”如今正成为崛起的“引擎”。

  河南:从“中国粮仓”到“中国厨房”

  记者韩冰、张先国报道:河南,这个有着5000多万人的劳动力、粮食产量突破500亿公斤的人口和农业大省,正在从中国的“大粮仓”向中国的“大厨房”转变。

  在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记者在车间里看到,1000多名工人同时在包饺子。数不清的白色饺子,统一的白色工作服,壮观得令人惊叹。

  “国外的速冻食品企业不可能雇几万名工人包饺子。机器做出来的产品,口感没有我们的好,外形没有我们的光,成本还比我们的高。”三全公司董事长陈泽民说,“工业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手工制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三全的成长,只是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告诉记者,2006年,河南各类粮食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8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370万吨,面粉、挂面产量居全国第一,味精、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肉类和调味品等产量占据全国首位。

  从“中国粮仓”向“中国厨房”转变,河南借的正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东风”。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了产值和利润,也给千千万万农民带来了就业与致富的机会。生产火腿肠的双汇集团带动了100万农户进入生产、加工、销售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加工肉鸭的信阳华英集团则带动10万农户参与了鸭产业链。郑州思念,年加工粮食2万多吨,带动20多万名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江西:红土地上建起“后花园”

  记者凌馨、李兴文报道:江西省景德镇木材综合加工厂原是一家年产值6000多万元的国有老企业,拥有职工500多人。但因其生产纤维板所需的木材90%以上来自阔叶林,年耗木材6万多立方米。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家木材加工厂从2006年1月起就被关闭了。

  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0%,全国领先。从去年开始,全省范围内多次开展木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行动,对使用阔叶材的加工点进行重点清理,那些消耗森林资源的木材加工企业被坚决关闭。

  江西是与

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地区三地毗邻的省份,区位优势明显,最有条件与沿海经济对接,成为沿海发展的腹地。2001年8月,江西省委提出把江西发展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即“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

  在承接沿海、境外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江西省明确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置三条不能碰的“红线”,即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能引进。“十五”期间,仅江西环保系统审批拒绝的严重污染型项目就有448个。

  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说,坚持以上“三个不能”有时可能会使经济发展速度慢一点,但就是慢一点也绝不能搞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

  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不但没有限制外资的流入,反而创造了健康的投资环境。自2002年以来,江西各项经济指标屡屡刷新,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落户江西,经济发展几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西省吸引外资再创新高,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80亿美元,增长24.2%。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江西如今随处可见青山绿水,鄱阳湖水质列四大淡水湖之首,断面水质达三类以上河流的比例以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数。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说:“如今‘绿色江西’已经成为外界对江西的印象,在谋求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成为江西最大的品牌和无形资产。”

  安徽:粮食生产渐变成“强质产业”

  记者葛如江报道: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00年,安徽又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几年的试点为全国农村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安徽财政预计投入“三农”的资金将达到1800亿元左右,比“十五”增长1.5倍左右。

  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统筹城市与农村工业发展,形成城乡工业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近期以农产品深加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城乡协作为重点,促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效集聚。

  以玉米等农作物为原料的丰原集团公司,12年前还只是一个处在倒闭边缘的小厂,现在却是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生物化学企业。它不仅创造了3年从濒临破产到亚洲第一的奇迹,而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联合国内大学、科研单位搞自主研发,制定了下一个远大目标:通过开发生物能源,为国家建设一个能源基地。

  丰原集团公司董事长李荣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玉米加工成酒精,可提高2倍附加值;加工成柠檬酸,可提高2.5倍附加值;做成可降解塑料,效益可达10倍;当它变成抗癌药物时,身价就可能提高4000倍至5000倍。他说:“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但经过深加工后,粮食的效益一下子就提高了。”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将全面建成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滁州、六安6个大型优质粮生产基地,实施6项大型商品粮新建、续建项目,总投资3亿元,争取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0万吨。到2010年,全省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750万吨,粮食可调出量增加到500万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