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制造不等于劣质产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7日 11:46 浙江市场导报
中国制造≠劣质产品 撰稿:何颖 张岳 多事之秋。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春夏的“中国制造”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西方媒体对于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中国制造”进行系统化地贬损,且无限地放大,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无助于解除消费者的消费误区。 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追求食品安全的渴望是一致的。然而,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各类制造要求零风险的愿望是美好的,却也是相对的。 试图将“中国制造”妖魔化,并通过更多的手段达到将“中国制造”等同于劣质产品、有毒产品的手法并不可取。 拥有全球20%人口的中国,不管是对内的13亿人口,还是对外的全球数十亿消费者,中国试图全方位的建立起各类机制,以确保消费品对于人身的安全。对于中国这个经济巨人而言,“生活品质”正成为这个国度追求和谐的核心。 寻找最大程度的安全边际 食品安全的监管,抽查是一种常态,各国都是如此。 来自有关部门的消息,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1%,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产品合格率是99.8%。 日本厚生省公布的一份2006年度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也显示,中国输日食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9.42%,超过美国、欧洲输日食品的抽检合格率。 与此同时,来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每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数额巨大,但被美方拒收的中国食品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甚至还远远小于丹麦这样的发达国家。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也同样表示,中国产品能够高速增长,并且能够成为日本和欧盟的最大的供应国,成为美国的第二大供应国,充分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日本进口食品的合格率是98.9%,从欧盟进口的食品合格率是98.8%,从美国进口食品合格率是99.3%。最近就有一些进口产品在中国被发现存在细菌超标霉变和二氧化硫过高的问题。6月8日,质检总局宣布美国四种输华食品,包括三种保健食品和一种葡萄干被检出大肠菌群、霉菌计数和二氧化硫含量超标;6月26日,来自美国的柳橙果肉和杏脯又被检测出含有过量的细菌和霉菌;7月13日,中国宣布暂停进口美国7家企业的8种冻肉制品,其中包括全球最大肉制品生产商泰臣食品公司(Tyson Foods, Inc.)的冻鸡肉,原因是在中国口岸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沙门氏菌和莱克多巴胺;7月31日,从浙江省工商局获悉,原产于澳大利亚,由日本东京明治乳业株式会社监制的“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因锌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被列为不合格商品。 一个企业的问题不能说是全国的问题,一批食品不合格,不能说所有的中国食品都不安全。同样,国外某个产品存在问题,并不意味全盘否定该国产品。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近日发表声明说,该组织每个月要收到约200份来自193个成员国的食品安全报告,这说明食品安全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 其实,自从工业化以来,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如英国的“疯牛病”、美国的“毒菠菜”、日本的问题汽车等等。 原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叶永茂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已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改善也比较明显。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陈林国主任也认为,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上值得信任,是完全能够让人放心的。 不断在危机中成长的 中国监管机制 “不可否认,个别“中国制造”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产生问题产品的原因不外乎:两国质量标准存在差异;监管不够严格;检测标准落后等。”浙江省WTO研究中心的张汉东副主任表示,“近年来国内多宝鱼、‘红心’鸭蛋、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就是我国的检测标准落后造成的。” 据统计,目前国内432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规模在10人以下的“作坊式”企业占到了近80%。浙江大学食品科学营养系主任应铁进认为,在这样的企业中,对食品安全的检验、管理根本无从谈起。“商品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价格更有冲击力无疑是对的,但是决不能把不该节省的成本节省了,必须保持必要的生产成本,使自己的产品质量更具有竞争力。”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的张汉东副主任说。 在国际贸易中,与国际标准的不接轨,同样是容易让国外的某些有缺陷甚至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商品趁虚而入。正如以前日商为其汽车缺陷辩护说,中方没有汽车召回制度一样,保鲜膜事件中,日方也同样回复:中国并没有禁止生产PVC膜。所以,完善产品质量标准,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经济全球化呼唤“游戏规则”的对等化,中国的监管和约束的力度应该向国际社会看齐,前提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产品质量标准必须建立、健全。从“牙膏二甘醇事件”中反映了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我国在制定相关检测标准方面已经严重滞后于欧美国家。标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产品质量水平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标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全民的消费安全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对外出口产品中也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检验标准。“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是高度重视的,多年来我们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食品行业,国家标准委近日提出了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标准制修订及实施的意见,计划到“十一五”末,解决标准老化问题,使我国食品标准的“标龄”由现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5年,制修订周期控制在两年之内,达到国际通行水平,基本建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国家质检总局从2004年1月1日起,首先在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酱油和醋五类食品行业中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2004年新年第一天,我国有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标志。我国从2007年9月1日起对6类玩具产品正式实施强制性3C认证,届时,未获得认证的企业将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历次事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爆出的产品问题,中国的监管机制都在危机中不断完善并力求实现与国际的检测标准达到一致。 “我们目前在监管体制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多头管理的同时,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很不够,信息不共享,出现问题落实不到人。”浙江省食品检测站站长许荣年说。 国际上的压力,促使中国加快了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农业部WTO专家组成员田志宏认为,领导小组可以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协调执法的问题。 妖魔化 是非理性非建设性的 西方那些动不动就妖魔化中国商品的人应该认识到,以偏盖全地鼓动对中国商品的不信任,将贸易产品质量问题扩大化甚至政治化并非理智行为。因为这不仅损害中国企业,也将损害在华外企的利益。更何况,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已经深入到了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从维和、反恐,到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同非洲发展寻求互利双赢的合作;从加入WTO并按照其准则行事,到倡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应对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控制低价纺织品出口;从逐步建立机制,通报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到为海啸和飓风受灾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根据国际规则,一再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采。在中国制造方面,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几乎每一种商品都可能是国际贸易的结果。产品质量问题往往牵涉到原料、制造、运输、销售等不同环节,是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建立正常的对话交流机制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已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或多边食品安全合作机制。2006年1月,中国与欧盟就贸易消费安全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自2006年起,原产地为中国的非食品类消费品已被纳入欧盟的“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一旦危险品出现在“黑名单”上,中国政府将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获知相关信息。7月31日至8月4日,美国卫生部负责国际事物的部长特别助理比尔·史戴格和卫生部办公室主任理查·麦考恩率团来华,与国家质检总局就贸易消费安全问题进行磋商。就食品安全合作达成框架性协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