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遭遇妖魔化的背后 一条大国崛起的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7日 11:44 浙江市场导报

  

遭遇妖魔化的背后一条大国崛起的路径

韩铿/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遭遇妖魔化的背后 一条大国崛起的路径

  撰稿: 孙丽娜

  “我转了很多的美国超市,希望能给亲戚、朋友带一些特产,结果满眼望去,大都是Made in China的产品。”前段时间,王小卫在美国碰到的与很多国人相似的经历。

  他说:“中国制造”正充斥着美国人的生活。美国《新闻周刊》早在几年前就这样描述:美国人早上起来被中国造的闹钟惊醒,穿着中国制造的衣服和鞋子去上班,到了公司,发现公司的办公设备也来自中国。

  “或者正是‘中国制造’的不断发展让一些人对中国的戒备心理开始加重”,王小卫回忆自己的美国经历,告诉导报记者,美国等国家此次选择食品等诋毁“中国制造”的声誉,“应该是因为这些产品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吧。”

  王小卫是

复旦大学的博士后、宪政经济学的专家。他说,这轮恶炒“中国制造”危险的行为更像是“妖魔化中国”的另一种形式。

  妖魔化中国的新形式

  今年4月,美国某报刊载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有害食品危及全球,其他西方媒体也开始争相刊载类似的消息。

  玩具因涂了含铅油漆而被从市场召回;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在没有告知经销商的情况下,省略了一项特别安全工序——在轮胎钢丝带束之间加入6毫米的橡胶层以增加轮胎的耐磨性能,从而导致一起致命

车祸引发的诉讼案。“中国制造”的潜在危害再次成为美国人的关注目标,这与2005年由英国BBC开始推动,美国《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均紧随其后大举宣扬的“中国年”相比,中国经济得到的不再是赞美与充满信心的前景展望,而是怀疑、批评与悲观的预测。“拥抱熊猫派”前所未有地暂时沉默。

  在宣扬了“中国威胁论”几十年之后,西方媒体这次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具象的,跟生活、生产安全相关的产品。在美国发源,借着西方媒体的“煽风点火”,从美洲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再到了东南亚各国。宠物毒粮、二甘醇牙膏、轮胎脱落……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这个春天开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中国制造”信誉危机诞生。

  与此同时,中国贸易顺差继续增加。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达11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另有消息称,中国今年的GDP可能超越德国,升至世界第三位。

  “贸易顺差、经济持续的高增长,这对一些原本就忌惮中国崛起的人来讲,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王小卫这样告诉导报记者,“他们通过媒体来放大一些事情,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害怕的情绪。”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说,抵毁“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告诉导报记者,“从概率来讲,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产品。奔驰也会抛锚,摩托罗拉手机也会发生爆炸,DELL、SONY笔记本也会发生事故要召回,肯德基产品也有苏丹红,可口可乐喝多了也可能出人命。就因为一些个别事情上升到整体,甚至是过度反应,是不合事宜的。”

  而日本质检部门曾有数据显示,从中国进口食品的合格率远高于从欧美进口食品的合格率,但却没有“美国食品威胁”或者“欧洲食品威胁”。

  一个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为何独独是中国?

  通用电器公司前任总裁、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在他那本著名的《杰克·韦尔奇自传》中曾这样警告,“你从未听说过的中国企业将在最近10年中以强大的竞争对手形式出现,会直接威胁到你企业的生存。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她会迅速成长为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

  德国前驻华大使康拉德·赛茨也曾表示,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是一些廉价产品,例如礼品商店中的装饰品和瓷器。“我们曾经也是以这种态度对待日本的,然而七八十年代日本风暴刮来时,摧毁了我们的照相机生产工业、钟表工业、电子工业、电动机生产工业,然后又在1992-1993年间的经济危机中几乎把我们的机床制造业,甚至把我们的汽车制造业全部摧毁。今天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更强的日本式”风暴席卷世界市场。另外还有一个对比,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粮食出口使欧洲粮食市场价下降一半。现在中国工业产品出口迅速增加引起了世界工业产品市场通货紧缩恐惧。”

  他们的疑虑或者能代表一些西方人的担忧。但在很多人那里却演绎成了“中国威胁论”甚至演变成妖魔化中国的行径。

  香港《亚洲周刊》2002年7月22日的一篇文章中曾指出:中国是不是妖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需要中国成为妖魔。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苏联这个军备竞赛的对手。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总编欧文·哈里斯1997年在《反华综合症》一文中指出,“美国一些外交政策专家患上了敌人缺乏症,正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个可替代的敌人。”谁是未来合适的敌人呢?

  有人说,以美国传媒为先锋发起的妖魔化运动,并不是一种新闻特有的现象,更不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美国国家利益和利益集团先声夺人的一种战略,是不见炮火,不见硝烟的另一场战争,其实质是另一种全新的经济战争的序幕。

  美国学者亨特曾说过:“贬斥对方最突出的方式,是把对手描述成极端分子”,“通过公开愚弄、嘲笑、侮辱的策略,孤立对手,同自己提出可信的道德主张一样重要”。

  于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张更可信,影响力更广,这些中国制造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中国特殊的国家地位,人口的数量特别是冷战时期中国大踏步的经济步伐令人侧目,加上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就选择中国作为了假想敌。”王小卫告诉导报记者。

  中国启示

  中美两国需求合作与矛盾摩擦这两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增长。这种特性决定了中国越发展,越强大,国际地位越提高,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大,美国越需要中国的合作,对中国战略戒备的心理也就越重。

  “人民币升值压力、知识产权保护或者迫使中国金融开放等,可能都是西方针对中国贸易顺差的不同手段。”王小卫对导报记者说,“作为企业,特别是浙江的中小企业,做好自己,在外部的紧压之下实现自我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才是最为重要的。”

  梅新育说,“治全球经济失衡不能只叫中国吃药。”但他同时告诫,“我们要学会自我的提升和自我保护。”

  “国际竞争中完全的自由经济市场是很难存在的,总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王小卫表示,“企业应该要学习对方的游戏规则和民俗习惯。”他同时表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渐增强,政府在国际上的声音会越来越有力量,他们应该成为协助、引导企业开拓的重要力量。“当然,企业自身注重产品质量同样重要,不被‘妖魔化’,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苏轼在《留侯论》里有这样一番话,“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思是说真正勇敢的人会冷静观察、仔细考虑。苏轼赞颂的是西汉的张良,而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我们的企业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受这种种考验,在学会适时挺身而出之前,我们更应该先练好内功。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部分西方媒体质疑“中国制造”时,讲了一个故事:一战结束后,英国因为歧视德国产品,要求所有的德国产品必须标明“Made in Germany”的标志——然而,最后的结果是:“Made in Germany”反而成为世界品牌!

  19世纪后期,德国人也是拼命制造出各式各样的东西出口,但求挣钱,不顾其他。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利于长远发展和恒久利益,因此痛改前非,成就了今天“德国制造”成为质量优良、使用耐久代名词的伟业。

  这或者是“妖魔化中国”事件能带给我们的正面启示。

  韩铿/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