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融新赛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7日 09:44 《环球企业家》杂志
外资金融机构如何挤进中美高层折冲樽俎打开的开放窗口? 文《环球企业家》记者 李硕 对于大多数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来说,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在苦等了数年的《银行卡条例》始终不见出台后,5月底结束的中美第二轮战略经济对话无疑是个大大的利好——按照会后发表的《关于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联合情况说明》,外资银行将被允许提供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及借记卡服务。这些还并非全部,合资证券经纪公司、外国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以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总额度都有了更加宽泛的尺度。 消息公布短短两个月来,一种谨慎克制而又难以抑止的乐观情绪开始弥漫在外资金融机构中。7月6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亚文向外界证实:花旗已经向监管部门正式提出了发行人民币借记卡的申请,正在等待批准,“不管怎样,只要允许我们都会发行。”而汇丰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则表达得更为直接:“至少,我们以后可以用自己的银行卡领工资了!” 暗战银行卡 无论怎样看,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路径都相当清晰。从入世之初允许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到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逐年开放更多城市,直到2006年12月11日,人民币业务完全对外资银行敞开大门。五年时间里,中国政府严格履行了WTO文件中的各项要求。 然而正如法庭上控辩双方对相同法律条文解读不一,监管部门同外资银行们对“开放”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不少西方银行家们的眼中,中国金融业的大门敞开后门槛依然很高。 一个听起来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外资银行的职员们,尤其是中国员工至今只能用中资银行的借记卡领取工资。入世以来,最初是由于人民币业务受到限制,外资银行不能对作为个人客户的本地员工办理人民币业务,但即便是到了今年4月,人民币业务已完全放开,花旗、汇丰、渣打、东亚等四家外资银行又获得法人银行资格后,这种状况仍然无法改变。原因在于,监管部门迟迟没有批准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银行卡,而在如今的中国,很难想像银行客户只有一个存款帐户,而不需要一张使用方便、快捷的银行卡。 在这种状况下,外资银行的客户仍然只能通过分支行办理取现业务,无法使用ATM等自助设备,而外资银行为数不多的网点使不少客户望而却步。 这便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任何一点新的松动都会让外资银行暗自雀跃。实际上,相对于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来说,多数外资法人银行更希望先看到人民币借记卡的绿灯。6月初,东亚(中国)银行的相关人士证实,他们已向监管部门递交了发行人民币借记卡的申请,并希望成为首批向本地居民提供该项服务的外资银行。虽然小心翼翼的渣打和汇丰均表示“会在合适的时间提出申请”,但其人民币银行卡业务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据了解,渣打已经在旗下的财富管理部门中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负责银行卡的设计和上市发行。不难预计,一旦人民币借记卡业务获准开放,外资银行网点稀少的缺陷会得到相当程度的弥补,借记卡也将成为外资银行支撑理财、房贷等业务揽取高端客户的重要工具。 而在信用卡方面,外资银行的策略则相当谨慎。此前,由于花旗同浦发、汇丰同交行已经合作发行了信用卡,因此两家银行对未来是否发行独立品牌信用卡的回答都在两可之间。汇丰新闻发言人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汇丰与交通银行合作,由汇丰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双币信用卡现已发行超过200万张,未来将继续与交行合作信用卡业务,同时也会按照将出台的银行卡条例,研究其他可能性。 相比较下,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则明确表示,已经向监管层递交了发卡申请。而2003年同兴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签订合作协议的恒生银行似乎有着未卜先知般的运气,今年,两家银行三年的排他性协议到期,恒生银行派驻在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原总经理叶仲龄辞职,并旋即回到5月刚刚获准成立的法人银行恒生银行(中国)任职,恒生单独发行信用卡几乎已成定局。 然而政策上的放开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困难。在美国运通公司副总裁姜大伟看来,外资银行独立发行信用卡仍然存在不少挑战:首先是发卡后的使用问题,外资银行的ATM网络、分行网络等都与本土银行不具备可比性。其次,外资银行重新了解和寻找客户需要时间,使得风险成本相应上升。另外,市场对作为后来者的外资银行信用卡品牌并不了解,银行需要花很大力气推广。 艰难前行 与银行业波澜不惊的态度相比,中国金融业的另一领域——证券行业则的进一步开放显得更让人兴奋。根据WTO协议,中国承诺在入世三年内,外资证券公司可以建立合资证券公司,承销并交易B股和H股以及政府与公司债券,但外资占比不超过1/3。但在中美五月的交锋中,具有多年投行工作背景的鲍尔森不但说服中国提前兑现了加入WTO时的全部承诺,而且为合资证券经纪公司打开了证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这额外的三只匣子,换句话说,就是合资券商实际上已经可以拥有全牌照,今后合资证券公司将与国内证券公司拥有相同的待遇。 仅仅在两年前,美林、摩根大通等国际知名投行还在绞尽脑汁,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挤进中国市场。 除了早期成立的中金、中银国际和光大证券三家合资券商之外,在2002至2005年期间,由于国内证券行业的持续不景气,许多国内证券公司纷纷寻求与外资券商合作,但由于价格、入股方式等各种原因,最终获准成立的只有华欧国际、高盛高华、海际大和和瑞银证券4家合资公司,其中只有瑞银证券拿到了境内业务的全牌照。而在2005年9月,瑞银集团斥资17亿元获得了重组后的北京证券20%的股权之后,政府便关闭了券商合资的大门。 如果说连绵了5年之久的熊市和监管机构整顿市场的“休克疗法”使合资券商几乎无法一展身手的话,那么到了去年5月,转机真正出现了。随着A股市场新股发行的重新启动,在投行业务上具有多年经验的外资券商开始在承销业务上渐渐浮出水面。今年上半年,仅高盛高华一家就拿下了中国平安、中移 动、中石油以及宁波银行等数个颇为抢眼的IPO项目。 几乎可以预见,如果合资券商能够进入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其未来几乎无限光明。有资料显示,在最近几个月中,中国股市的某些单日交易量甚至超过了亚洲其他市场的总和,而招商证券当初从瑞银手中接下的20个营业部,近一段时间的日均交易量过亿, “任何人都知道经纪业务是块肥肉”,国泰君安的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尽管最初在管理上可能遇到困难,但从技术水平和内部管理上,中资证券公司和外资公司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过同银行业的开放相比,政府对证券业的开放显然更加小心翼翼。比如在新的开放承诺中,监管部门并没有表示会继续批准新的合资证券公司,而现有的合资公司正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在目前的相关政策中,证券公司的业务规模同资本金数量相关,一旦业务发展过快而资本金数额不足就会因风险过高被叫停。相对于本土券商积极增资扩股,合资券商的相关手续相当复杂:除了需要中方股东同意外,还需要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甚至商务部等机构的批准。 不过,对合资券商来说,这只是前路上的一条浅沟,毕竟对它们来说,最难的那道障碍已经越过去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