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节能商机三万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3:25 《商界》杂志

  据专家测算,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所蕴涵的节能商机高达近3万亿元,同时据权威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仅为82.55亿元。之间的落差,无疑昭示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文/本刊记者 王方剑

  2007年春天的一个傍晚,看上去与过去的任何一天没有两样,北京化工大学澡堂内热气弥漫,水声四起,有同学在引吭高歌;与往常不一样的是,同学们洗澡、洗头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同样是这个澡堂,同样是这些同学,变化只因为办了新的洗澡卡。这张新卡是一种智能节能卡,将按照洗澡使用水的流量来收费。据统计,北京化工大学澡堂仅此一项改进节约了大量的水、电和煤,一年节省30多万元。

  这只是当前我国节能大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权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由此,国务院最新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据专家测算,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所蕴涵的节能潜力高达近3万亿元。而据权威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仅为82.55亿元。之间的落差,无疑昭示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2007:政府高压促成商机

  “十一五规划”是这方面最早、最具高度的一个政策性文件。2006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外公布,第一次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进入2007年,以政策高压促进节能的大幕拉开了。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任副组长。6月3日,新华社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整个方案包括40多条重大政策措施和多项具体目标。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发电、沼气的开发利用。

  在短短几个月内,一个国家在节能和能源方面动作频频,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姿态和决心。显然市场机会将快速到来。那么市场机会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

  节能工作真正进入实施环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节能政策以行政形式从中央层层下达到地方,具体标志是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实行。“完不成节能任务,我就要引咎辞职”,甘肃省省长徐守盛2007年5月24日对外公开表示说,作为省长,有省长负责制,国务院在节能减排方面给他下达了具体任务和指标,而且这是必须要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国务院要实行问责制。按照我国政府部门的工作惯例,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任务下达给了省份,同样各省份也会把任务分解到市和省管辖的企业,市再进一步把任务分解到县。依此类推,上一级政府也会对下一级政府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各级官员问责“问”到了乌纱帽上,如此刚性、具有国家意志性质的节能政策和工作姿态对官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高压和震撼。同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神州大地上必将掀起一场节能风暴。

  “因此,节能风暴将激活节能市场巨大商机。”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龙海分析说,“工业是中国最大的耗能产业,大约占总能耗的近70%。到2020年,工业企业节能潜力超过3亿吨标准煤,按标准煤中一次能源70%是煤炭、30%是油气资源计算,一吨标准煤的价格合1200元,工业企业节能潜力总计将达3600亿元。”显然,实现这一节能目标需要进行巨大的投资改造才能完成。对企业而言,这就是商机。

  按照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计算,我国建筑业节能市场的潜力更是大得惊人。目前我国有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其中至少有1/3即大约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按每平方米改造费用200元算,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就有高达26000亿元的大市场。

  26000亿加上3600亿的节能目标——一个接近3万亿元的潜在节能市场在中国出现了。

  当然,这么大的节能市场需要很多年才能逐步释放出来。这么大的节能市场,这么多节能任务,无论是新开工项目还是现有企业,都存在节能商机。

  对于新开工项目,政府已经决定把节能评估审查放在了与项目审核、用地预审同样重要的位置,作为新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之一。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筹备设立国家节能中心,该中心职能之一是对新上项目进行能源审核,“实行一票否决。”这样,新开工项目就不得不采购使用新的节能产品和设备,巨大的节能市场就变为现实了。

  而对于现有企业,政府既要它们签订节能减排“军令状”,同时又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样,节能企业面临的市场局面将从以前的“节能企业求别人”变为“双方相互需求”,市场自然就比较容易打开了。

  “合同能源管理”应运而生

  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业企业忙于自己的生产,很难腾出财力和人力物力来做节能工作,可是和政府的节能减排军令状马上又要签定,怎么办?国外多年前已经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并且已经给专门干这些节能事务的公司起好了名字——“合同能源管理”。

  在北美和欧洲,节能服务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美国是合同能源管理的发源地,也是节能服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一个议案,要求政府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同时不增加政府预算。该议案要求,到2005年联邦政府机构的所有办公楼宇节能30%,为此联邦政府提供了30亿的财政拨款。

  中国已经有了同样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深圳中彩能源管理服务公司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曾经一举签下了华润集团深圳地区20多家超市的照明工程改造项目。贵州汇通华诚楼宇科技有限公司干得也不错,2005年时就做了298个项目,当年产值2.1亿元。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这名词听着挺新鲜,那它是如何赚到真金白银的?

  “比如说一家超市每年的能源开支是1000万元,我们先和这家超市签订一个能源管理合同,用950万元应该可以承包下来,超市什么都不管。我们公司先投入250万元进行设备安装和改造,如果节能20%,那么每年省200万,扣掉客户享受的50万,我们还可以得到150万,这样两年就差不多回本。”深圳中彩董事长李霆用一个例子就讲清楚了。

  合同能源管理击中了企业节能的软肋——需要先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企业通常不愿意抽出流动资金来做这样的事,如此就给专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留出了空间。

  目前,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有节能效益分享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量保证型三种合同类型。其中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仍是主流,主要分布在建筑领域;节能量保证型项目迅速增长,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纷纷涌现,主要出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宾馆、饭店和商业卖场。

  值得注意的是,“合同能源管理”的三种合同类型出现了交叉的现象,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交叉,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和租赁业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复合商业模式。“开办这种第三方节能公司,正是时机。”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明告诉记者。

  如何经营第三方节能公司

  仔细研究国务院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发现中央已经在鼓励和支持第三方节能公司的发展了。该文件第十九款这样说:“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第三方节能公司呼之欲出。

  资金是这个新生事物面临的第一个门槛。由于客户不愿意出资金,这个资金压力自然需要新生的第三方节能公司承担。掰着指头算算账,第三方节能公司的资金门槛可不低,哪个客户的预先垫付的资金至少都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而项目的回报期又是以年为单位,在前两年的公司爬坡期,至少需要几个项目撑起来,没有几百万元的资金,恐怕会非常困难和紧张。

  股东集资、自筹资金是开办这类公司最原始的方式。另外申请能源管理专项贷款担保,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的一种最新融资方式。目前,中国投资担保公司正在专门受理此类贷款担保业务。既然是专项贷款担保,申请贷款必须用于实施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行的节能项目。值得说明的是,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企业和接受“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客户单位,都可以申请贷款担保。

  新的第三方节能公司开张了,去哪里找客户呢?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孙小亮先生的工作经验,那些没有财政拨款的、完全靠市场吃饭、自负盈亏的“楼宇类企业”,比如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医院和民办学校,是最容易开发的客户。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第三方节能公司,大多数在这方面拓展得不错。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节能服务公司在2006年实现了从过去“追着项目做”向现在“挑着项目做”的转变,市场机会明显多于往年。这与近两年政府全面推动节能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