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三一集团为何两次失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16:47 《英才》

  文本刊记者 贺大卓

  长沙到徐州900 公里,到沈阳2400公里。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以董事长梁稳根为首,三一集团一行人在这两段路程之间经历了频繁的飞行。

  徐州,坐落着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徐工集团;沈阳,全国机床销量第一的沈阳机床集团就在这座城市。这是梁稳根的飞行目的地,他的愿望就是完成对这两家企业的收购。不幸的是,他的愿望毁于凯雷和私募基金加纳之手。

  这是两场过程不同的“战争”。在徐工集团的争夺中,三一集团气势汹汹,以其执行总裁向文波为首,以“产业安全”之名,使得凯雷不得不改变收购方案,收购时间也被迫拉长到两年甚至更长;而沈阳机床的收购则在

资本市场上掀起波澜,5 月29 日,三一集团宣布参与沈阳机床的竞购,当日三一重工最高股价为38.45元。5 月30 日,随着印花税出台,沪深两市大跌,4000 多亿资金蒸发,但三一重工股价却一路飙升。

  这又是两场结果相同的“战争”——败给外国资本,三一集团收购未能完成,扩张受阻。但三一集团的声荣和股价却收获不菲。

  如今,向文波向《英才》记者轻描淡写地述说这两件事情:“有遗憾,但没有损失,因为都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怀疑三一集团收购的意愿,也不能认为三一集团对于失手无动于衷。

  三年口水战

  三一集团是否有强烈的收购欲望?答案是肯定的。

  三一集团在全国设立了六家企业研究院,这六个研究院分别在长沙、北京、上海、深圳、沈阳、重庆。梁稳根说:“我们就是要就地取材。至于并购企业,我想会有好机会的。”

  其实,早在2004 年,时任三一集团市场部总经理贺东东就预示了并购的必然性:“三一集团为了实现2010 年300 亿元的销售额的目标,并购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三年时间过去了,三一集团的发展规划没有发生变化,但通过收购来扩大规模的论调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向文波的言论:“三一集团一直立足于自身发展,现在三一集团发展很快,就像一个快速成长的小孩。”这是收购沈阳机床失手后不久,向文波对《英才》记者说的一段话,他并不承认这是掩饰。

  不妨看看向文波口中那个“快速成长的小孩”几年来的成长之路:

  2005 年,三一集团实现销售额58 亿,利税7.6 亿,净资产33 亿。目前,三一集团拥有员工1.3 万余人,总资产77.79亿元。2006 年实现销售81 亿元。

  我们得知梁稳根这样一个行程:梁稳根去东北考察了几家国有企业。其中一家国有企业给梁稳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今后有并购的可能,但同时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家国有企业盈利状况还 不错。不难看出梁随时都可能出手并购。

  在2006 年6 月13 日,正是向文波以个人博客指责凯雷收购徐工的高潮期。当日,徐工表示:三一集团的收购意向早在2 年前流产。两天之后,三一集团也发表公告:称向文波发表言论属个人行为。向文波对此的说法是:“当时,我和梁稳根数次去徐工,对于徐工的收购已经提上公司日程。”

  既然是一个数年来就图谋以并购扩张版图的企业,既然是一个已经锁定两个猎物——徐工和沈阳机床的企业,向文波选择了希望在外资面前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一场旷日持久的收购和一场口水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没有秘密的人?

  从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变成他自诩的“新闻发言人”。

  一年来,向文波的处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变成现在“没有秘密的人”,从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变成他自诩的“新闻发言人”。

  向文波的愿望达到了吗?听听他自己的表述:“到目前为止,我最高兴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三一集团成为全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家;第二,就是徐工事件,现在全社会,包括政府都提高了产业安全意识,这是我的目的。”

  已经进入WEB2.0 时代的向文波完全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秘密的人,但现在似乎要将秘密都隐藏起来。

  在向文波博客最红火的2006 年6 月,曾经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不管三一集团能否收购徐工,三一集团依然是赢家。如果徐工改制搁浅,三一集团最大的竞争对手元气大伤,谁会获益?这本来就是一个阴谋。

  事情过去一年多之后,向文波依然强调三一丝毫不惧怕凯雷对徐工的改制:“我坚信凯雷收购徐工对于三一没有影响,有影响也是好的,因为凯雷不会让徐工乱搞。也就是说,徐工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打价格战,这对整个重工机械市场都有好处。”

  除了一个本不可能的收购没有实现,在凯雷收购徐工这件事情中向文波似乎没有任何失落。但一定要记住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此时,三一集团第一批被限售的法人股即将解冻,在中国东北,沈阳机床49% 的股份也正在准备挂牌出售。

  三一集团用以收购的资金随着限售法人股解冻会变得充裕,而收购对象也已经探出头来。如果如向文波所言,收购徐工是假,那收购沈阳机床呢?

  不一样的痛

  三一集团败在要求控股,且不准备退出。

  三一集团在东北图谋已久,其董事长梁稳根对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东北首先是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有大量的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的熟练工人,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要振兴大东北的策略,使得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对投资者有很强的诱惑力。”

  这就是梁稳根眼中的东北,或者说,是三一集团心里的东北。向文波也说自己对东北很熟悉,因为三一集团在沈阳设有企业研究院。在梁稳根的带领下,三一集团一直在东北寻找收购对象。

  成立于1995 年的沈阳机床并不是突然出现在三一集团收购名单里,早在2004 年沈阳市国资委组建之后,有关沈阳机床集团的改革便提上日程。随后的3年,相关方面对沈阳机床集团进行了“精心打扮”,包括理顺产权关系,完成股权债权缩水回购,进行一系列资产整理和搬迁改造等。

  2006 年11 月,沈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沈阳机床集团49% 的股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拟向境内外符合要求的投资者转让。

  许多投资者都对沈阳机床集团股权表示了兴趣,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美国TPG 新桥、艾威基金、CCMP 亚洲投资、韩国斗山机械,以及国内的三一集团、大簇激光等。他们均先后与股权转让方沈阳市国资委进行过接触,不过,最终上报方案的只有三一集团和加纳基金。

  向文波在很多公开场所表示,三一集团并购沈阳机床有三个优势:“第一,三一集团在沈阳有重装分公司,对沈阳机床目前的状况有深入的理解;第二,三一集团主业是工程机械,对机床行业并不陌生;第三,三一集团还具有沈阳机床集团所欠缺的成功经营的管理机制。”在三一集团递交的方案中,对沈阳机床集团的未来发展作了详细规划。

  然而,《英才》记者却两次看到了为此事失落的向文波。第一次是在今年6 月7 日,当时三一集团与沈阳市国资委的谈判已告终结,而竞争对手加纳基金正在经历从6月4日开始的五昼夜不间断的谈判。向文波说:“沈阳机床这个事情,三一成不了。”第二次是在今年7 月12 日,加纳基金早在一个多月前与沈阳市国资委达成协议:加纳基金以10.1 亿元受让沈阳机床集团30% 的股权,此时的向文波说:“我们和沈阳国资委谈了,谈不成。三一也不会竞购剩余19% 的股份。”

  据向文波介绍:三一集团上报的方案与加纳基金的方案出价大致相当,都是以沈阳市国资委所报底价出价。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若按照三一集团方案,三一集团将获得约40% 沈阳机床集团股权,且其承诺将再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管理层股权激励,同时以资产抵押作为业绩保证;

  而加纳基金只要求得到30% 的股权,且已设计退出机制。

  对于加纳基金的胜出,向文波认为:“加纳基金不要求控股权,并且未来设计了退出计划,比较符合沈阳市政府的要求;三一方面要求控股,且不准备退出。”

  不认输等于没输?

  向文波一直强调三一集团在两次并购中并没有输。

  在三一集团的创业元老中流传着这样一句玩笑:“一个人不经过一次失恋不叫痛苦。”这句玩笑出自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1978 年,20 岁的梁稳根考上大学,但因为感情波折,最终和79 级一起毕业。

  现在,三一集团在徐工和沈阳机床身上得到了同样“礼遇”,这对梁稳根是个考验。不过,向文波一直强调三一集团在两次并购中并没有输,只能说,这是得失兼具的一年。

  三一集团一直放不下重工机械行业老大的姿态,这一点在梁稳根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梁稳根常常强调:“行业竞争力优于企业竞争力,要懂得怎么做一个行业的老大。”为此,三一集团甚至放弃某些地区的市场,给弱小竞争对手一个圈定好的市场。

  同时,在梁稳根的逻辑里没有价格战的概念。在梁稳根看来,如果行业领导者率先打价格战,就会造成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最终结果是没有研发资金,没有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

  这是三一集团几年来的指导思想,但对于三一集团的收购毫无意义,并且,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向文波一席“三一收购徐工是天作之合”的话,激起了徐工的反弹;在沈阳机床并购中要求控股权并不设退出机制,该方案使得三一集团和沈阳机床擦肩而过。

  三一集团对同行企业股票有异常的偏好

  三一争夺资本定价权

  如果有人质疑三一集团的资金链,向文波会很生气:“说这些话的人完全不懂,现在三一集团的钱多得是,多得都花不完。”

  不过,人们对三一集团资金链的质疑由来已久,在徐工收购案的博客之争中也有提及。为了应对向文波的博客攻势,徐工也开了自己的博客,提出:G 三一正面临着资金压力。“公司2006 年一季度、2005 年年度财报显示,G 三一的资金来源已被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同时巨大的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占用供应商资金)对其资金需求产生了实际压力。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的应收账款为7.5 亿元、存货13.77 亿元、应付账款6.1 亿元,三项财务指标与去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25.53%、13.89% 和56.26%。”

  其实,众所周知的是,启动于2005年5 月的股权分置改革带给了被誉为“股改第一股”的三一重工控股股东三一集团以巨额的财富。单单在今年春节前的一个月里,三一集团、三一汽车抛出的当初从二级市场增持的三一集团的部分,以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减持的“小非”部分,就已经使其回笼了6.2 亿元资金,并实现了300% 的收益。

  事实上,三一集团还持有61412.62万股三一集团的原发起人股。这些发起人股的持股成本仅0.655 元/ 股,有了这一收益保障,三一集团就有了参与其他同类上市公司炒作或收购的底气。

  这也是向文波的底气所在:“如果三一集团卖掉持有的三一重工股票,三一集团会变成一个零负债的企业。”三一集团对同行企业股票有异常的偏好。

  从三一重工2006 年年报中可以发现,公司在一年内的股票、基金投资收益为9224.7 万元,而其2005 年的同类收益仅有213 万元,获益增43 倍。

  出于对宏观调控的担心,工程机械行业板块在去年七八月曾遭到投资人沽售,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相关个股股价因此出现大幅下跌。以中联重科为例,由于易方达基金大量抛售,该股股价在16 个交易日内曾大跌29%。

  市场抛售给了三一系介入良机。公开信息显示,三一系介入工程机械行业都是选择在去年第三季度。上海某基金经理曾经这样表述,金融资本抛,产业资本接,股市变成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

  三一系对工程机械行业投资价值的判断初步得到验证。三季度中联重科、山推股份柳工、三一重工等公司生产经营和经营效益相当良好,呈现稳定增长,净利润同比增幅都超了50%。中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郭亚凌认为,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强劲,业绩增长明显超出预期。

  向文波表示,公司完全是出于投资的角度考虑才购买常林股份,不存在收购的意向,而且在此之前公司也先后在二级市场多次购买过同类公司的股票,之所以对同类公司股票情有独钟,主要是出于对这一行业比较熟悉,而且,相关股价普遍被低估,具有投资价值的角度考虑。

小调查
1,您认为三一两次收购失手,原因在于?
三一自身实力不济,策略不当
国退洋进下的盛宴,民企受歧视
前两个因素都有
2,您认为三一两次收购失手,对今后同类民企并购有何影响?
积极
消极
不好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