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猜想上海新国际集团:整合三步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8日 10:12 21世纪经济报道

  吉晓辉是把“钥匙”,上海正在通过他打开通往国际金融中心的大门。

  从5年前他领市政府副秘书长衔、组建上海金融服务办开始,吉晓辉隐身于上海市和中央的“一行三会”之间。上海在金融蓝图上的每一个微小的线条,都能看到吉氏的身影。

  50岁出头的吉晓辉外表敦厚,但有“沉静大气,敏而好学”之美名。上海锻造吉晓辉这把钥匙,锻造了5年。

  现在,他从幕后站到了第一排。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抓手——金融控股集团的掌舵人角色,是再次试验这把钥匙的灵敏度的时候了。

  “现在就等着挂牌”

  上海搞金融控股集团的想法,早已有之。2003年的时候,上海金融办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考察团,到访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三地,回来后就提出了金融控股集团的构想。几年之后,“上海新国际集团”胜出,被定为上海市金融控股平台。

  本报获悉,上海新国际集团原定在本周一(7月23日)即可挂牌,其间因一些技术性问题被延后。

  “现在就等着挂牌。”上海市国资部门一名权威人士对记者说。

  而记者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际”)等人士处获悉,两周前,关于吉晓辉和万建华的任命已在党组织系统内通过,“吉晓辉为新国际集团党委书记,万建华则为党委副书记”。

  按照上海大型国企领导人任职惯例,这一安排可以视为新国际集团的行政任命做铺垫。不出意外,吉晓辉将出任新国际集团董事长。

  吉晓辉空降新国际集团,被各方所看好。“吉晓辉在担任金融服务办主任期间,就开始推进上海金融资源的整合,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铺设路子。”上海金融界一位人士说。

  据上述人士介绍,吉晓辉在上海金融办期间,在金融系统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2002年,吉晓辉从工行上海分行行长任上出任上海金融办主任。吉晓辉在任上,与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建立起了联席会议制度,也就是俗称的3+2会议制度(三家监管局加上当时的人行上海分行以及金融服务办)。

  吉晓辉的这一人脉关系为金融控股的今后发展极大地扫清了障碍——金融控股集团属于混业经营,在目前的分业监管下,如何拓展生存空间需要一位纵横捭阖之人才。

  吉晓辉的人脉优势还体现在他在上海金融系统上。上海金融办跟上海市金融工委合署办公,其有人事举荐权。

  当时上海市金融工委对上海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高层的人事任命上有举荐大权,人事问题成为金融工委调节上海市金融秩序的杠杆。

  不过,在新国际集团的人事问题上,跟其他媒体报道有所不同的是,除吉晓辉之外,谈到具体的人事问题被采访的诸位人士均持谨慎态度。

  目前的状态是,新国际集团还没有挂牌,包括“工商注册登记都没有完成”,最终的人选还没有定案。

  花旗模式?

  核心人物的敲定,金融控股的运作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上海庞大国有资产的整合大幕也即将开启。

  上海国际集团内部人士表示,由于领导班子还没有正式宣布,上海新国际究竟是重新注册公司,还是只在现有上海国际集团基础上进行工商登记变更,都不确定。

  按照已有的构想,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资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的金融资产进行合并,以上海国际集团为基础组建金融控股集团。

  “但时至今日,很多东西仍未有定论。”上海国资公司高层对记者说。上海国资公司旗下的金融资产如何整合到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际内部如何协调,搭建平台等等目前都没有方案。

  记者查阅公司档案资料显示,两家公司旗下均有规模不小的金融资产体系(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上海金融资产质量相对较好,但大部分金融机构股权分散,缺乏整合能力)。上海国资公司1999年成立,注册资金50亿元人民币。旗下主要金融资产有上海国际集团(持股47.1%)、国泰君安证券股份公司(23.81%)、上海银行(8.29%)、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29%)、国泰基金公司和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等。

  上海国际集团则持有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66.33%)、上海证券有限公司(100%)、上海浦东发展银行(30.84%)、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5%)、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51%)和上海国利货币经纪公司(67%)等。

  虽然上海国资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是“父子”关系(上海国际大股东是上海市财政局),但上海国际集团在金融控股的设想和尝试更显得风生水起。

  更让打动上海的决策者的是上海国际集团控股了浦发行。《财经》杂志网络版曾经报道,新国际集团的业务运作将以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行”)为核心。

  根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潘英丽教授跟本报记者的介绍,上海市的组建金融控股的设想更多的是借鉴“花旗模式”,需要浦发行这个旗舰。

  “目前在我国金融业中,银行业占主导,有很多网络,客户资源、产品需求研发、销售渠道等方面占明显优势,能为客户提供最大便利,保险、证券等可以充分利用银行这些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潘英丽说。

  上海的浦发行和上海银行被认为可堪担此大任。

  模拟方案:三步走

  但浦发银行一位权威人士对记者说,因为人事问题还没最后定论,是否“以浦发行为平台”目前还要持慎重态度。

  记者也致电浦发银行多位中层,对方均一致回复说,目前浦发行的业务还没有在金融控股事务上做出特别安排。

  不过,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06年上海国际集团和央行上海总部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联合课题组,对新国际集团这个金融控股的运作模式做出了大体的设计。

  该课题组给上海金融控股给出的模式为:利用已有的金融控股公司整合上海金融资源,组建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纯粹型指的是母公司并不经营业务),试点以上海国际集团为母公司,搭建旗下多个金融子公司的架构。

  其步骤将包括:

  上海国际集团及其旗下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目前共持有浦东发展银行30.85%的股权,只是相对控股,而第三大股东上海上实集团、第四大股东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等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因此第一步,是增持浦发银行股权,最低要达到绝对控股(51%)以上。

  此外,上海国际集团目前覆盖的主要金融业务中唯一缺少保险业,并且集团的银行、信托、证券网络众多,如能覆盖保险业,必能以较小的成本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第二步,发展保险业。上海国际曾经跟中国人寿谈判,持有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51%的股份,从而进入保险领域,

  第三步则是加强集团内部各金融板块的整合,发挥协同效应,同时控制集团风险。目前上海国际集团正在着手整合旗下金融资源。

  不过上海政府一位相关官员说,上海金融服务办的最终方案在此基础上有些变化。

  (本报记者陈昆才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