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银监会8月起组织大额不良贷款现场检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8日 10:11 21世纪经济报道

  “自8月起,地方银监局将以客户为单位,组织大额不良贷款现场检查。”7月27日,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人士透露,银监会有关部门日前给各地银监局下发一份内部通知,初步确定了首次排查的对象和进入大额不良贷款监测的企业名单。其中,首次排查的对象由银监会监管一部提出建议名单;进入监测清单的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均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

  “对于首次排查对象,如果地方银监局觉得有更合适的,也可以更换。”该人士称。

  对贷款大户的这次检查是在各方对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愈发关注之际进行的。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缓解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实际上,银监会近期已逐步加大对集团客户授信和不良贷款大户的监管力度。25日,银监会发布新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要高度警惕和应对贷款大户带来的集团客户风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银团贷款。”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7月20日的年中工作会议上表示。

  这次排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情况,分析问题”,一位地方银监局官员说,银监会监管一部已起草了《商业银行大额不良贷款监管意见》,近期会正式下发。这次排查正是为该文件的推出作准备。

  8月份启动排雷

  将于8月份启动的现场检查仅仅是序曲。

  银监会在内部通知中,向各地银监局提供了一份国有银行大额不良贷款的清单。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进入这份清单的企业大额不良贷款余额均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银监会有关部门利用自身的信息系统,掌握了这些大额不良贷款的基本情况(如企业、不良贷款规模和相关银行等)。

  “原来曾考虑将下限设为1亿元,但此前很多地方在监测大额授信的实际操作中,均已将下限调整到5000万元。为扩大监测对象,银监会有关部门也做了调整。”一位了解此次排查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

  银监会要求地方银监局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核对清单中所列的辖内大额不良贷款的情况;二是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建立大额不良贷款监测台账。

  一位地方银监局官员表示,已在近日的工作会议中根据银监会的要求作了相关部署。

  同时,银监会监管一部(负责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也已起草了商业银行大额不良贷款监管意见。

  而7月25日,银监会公布新修订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新指引”)。“新指引根据现代企业融资情况做了更细的规定,在操作上更加实用。”一位地方银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指引中有些监管措施是首次提及,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这样一条规定:“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银监会可以调低单个商业银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与资本余额的比例。”

  “这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7月27日,前述银监会系统官员如是说,目前宏观经济一旦出现大的调整,集团客户风险问题将会更加突出,银监会此举也是希望能够及时处置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位官员介绍称,银监会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大额授信风险管理的问题,特别是“铁本”等类似事件发生后,逐步建立了大额授信风险监测和统计制度;“但在设计之初,仅停留于统计与反馈阶段,随着经验积累,这项工作不断延伸,进一步贴近和跟踪风险源,便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大额不良贷款风险”。

  在上述银监会系统官员看来,在目前的宏观调控中,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会出现大的变化,如依赖出口退税的出口型企业;其次,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有的企业可能败下阵来。

  “而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过快扩张,短贷长用,人为造成资金链紧张。”这位人士续称。

  多家企业被点名

  地方银监局的首次现场检查将直接面对形成大额不良贷款的企业(以集团客户为主)。

  “有些就是死老虎,有些确实是政策性因素形成,特别是农行的一些客户。”前述地方银监局官员告诉记者。

  在首次检查中,每个地方银监局都从“内部通知”附带的不良贷款企业监测名单中领到了一个“坏孩子”(首次排查对象),如黑龙江某企业,中行、建行、交行共计约7.4亿元贷款全部形成不良(贷款)。

  该企业200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的延期贷款约为13.2亿元,且贷款资金用途全部为流动资金周转;其中,工行哈尔滨市哈铁支行共计4.902亿元,中行黑龙江分行2.45764亿元,交行0.872亿元。

  该企业的年报同时显示,2007年1月15日,建设银行哈尔滨南岗支行因短期贷款合同纠纷,要求解除借款合同,并归还贷款本息共计约1.766亿元。

  除此之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另有一批上市公司也在银监会的首次排查对象之列,如原草原兴发(现为ST平能,000780.SZ)等。

  原草原兴发的2007年一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31日,已经逾期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5600万元。

  除上述的不良贷款大户之外,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也进入银监会的监控范围。

  继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点名个别大企业集团存在授信风险之后,此次年中工作会议上,银监会高层再次提示了大型企业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问题,并点了个别企业的名,其中,包括鲁能、湖北天发等4家企业。

  “尽管有些大型企业集团过去可能是很好的一个企业,但是它在快速扩张,或者跨行业经营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些方面把握不住,然后就可能出现资金链的紧张。”前述地方银监局官员直言。

  国有银行表示欢迎

  “这是件好事情。”7月27日下午,一家国有大型银行一级分行高管对记者表示,监管部门来排查大额不良贷款,会引起地方政府关注地方金融风险,“如果银监会的检查需要银行的配合,银行肯定支持,因为这对化解金融风险有很大的好处”。

  这位高管给出了地方政府关注金融风险的理由,“一个地方一旦发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必将对地方信用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的信心也受到打击。”

  如上述一级分行高管所在省份的个别发生了大额不良贷款的地区,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对该地区的信贷投放也变得谨慎起来,“这也致使该地区的信贷增量在全省最小,说明信用环境受到了损失”。

  但令这位高管感到担忧的是,一些地区企业逃废债苗头重现,而地方政府又往往会出面保护地方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致使一些银行的债权缩水。“而相关银行只能依法维护。但个别银行单打独斗,势单力薄”。

  该高管介绍,目前该行的信贷策略也发生了调整。在大企业、大项目面前不再吃“独食”,“一般都是多找几家银行一起做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对银行而言,做到‘有进’,也要做到‘有舍’。”

  而在此前,“大企业,或者叫集团客户都是各家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所以大家都愿意去积极地进行贷款营销。”前述地方银监局官员直言,对个体而言,这是理性的,对整体可能就比较非理性了。

  所谓非理性是指,“在做优质客户的时候,每家银行可能会在资金控制和风险分析方面,丧失一些必要的审查和警惕,由此导致资金的供应量大大地超过企业的实际需求量。”上述银监局官员续称。

  而因为企业集团内部资金流动频繁,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难度增加,上述地方银监局辖内的个别公司就因控股公司抽调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使得银行贷款风险加大。

  最近几年,“类似的情况在全国比较突出,对于银行业的监管者——银监会就有责任和义务来进行一种风险提示,做好各类风险监管工作。”上述银监局官员续称。

  如一些地方银监局提出,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银团贷款,做好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防范集团客户风险。

  新指引也规定,当一个集团客户授信需求超过一家银行风险的承受能力时,商业银行应采取组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和贷款转让等措施分散风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