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驯河记:13项治淮工程化解十年一遇洪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5日 02:08 第一财经日报

  拟在2007年底完工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现已完工13项,这13项工程在今年的大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高学军

  与1991年和2003年洪灾相比,今年受灾面积分别少2398万亩和4902万亩;启用行蓄洪区涉及人口分别减少60.2万人和9.8万人;紧急转移人口、防守人数和险情分别较2003年减少154万人、252万人和1619处

  自6月26日以来,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大流域性大洪水,但是截至目前,淮河防汛工作显得游刃有余,造成的灾害程度之小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洪水不期而至

  7月23日上午10时,位于安徽蚌埠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大楼内,举行了当天的例行汛情会商。在对水情和

天气预报进行简短的讨论之后,气氛一片轻松。

  “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汪斌在会商结束后表示,“今年淮河的3次洪峰已经过去了。可能28日左右会有一个小的回涨,但不会超过前面3次。”

  未来几天内,淮河流域将不会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而远期看梅雨季节即将结束,今年淮河防汛最严峻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6月26日到7月9日,淮河流域出现一次持续性强降雨,到7月6日早上,淮河第一次洪峰形成,淮河上游与中游之间的重要关口王家坝的水位在7月6日早上达到了28.38米,超出警戒水位0.88米。7月10日早上,王家坝水位达到29.29米,距离保证水位仅差0.1米。而保证水位意味着必须从淮河干流向外分洪。

  汪斌说:“没想到今年水这么大,一般十几年才会有一次这么大的水。”淮河的前两次类似规模的大水分别发生在1991年和2003年。

  淮河防汛准备工作每年都做得很充分,随着大水的到来,整个系统也进入了状态。

  7月10日上午10时,回良玉副总理参加了国家防总、淮河水利委员会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同举行的第三次会商,并作出了从王家坝向蒙洼蓄洪区分洪的决定。

  “王家坝用不用,标志着是否有大水。”汪斌说。

  王家坝地处河南与安徽交界处。淮河洪水从上游河南的山区下泄至此,突然转入平缓的平原地区,洪水下泄不畅,容易抬高水位,对淮河干流防洪造成压力。而向蒙洼蓄洪区分洪,则可以有效削减洪峰,缓解干流压力。

  11时05分,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宣布蒙洼分洪调度命令。11时15分,淮河防总向安徽省防汛指挥部下达了王家坝闸开闸分洪命令。

  12时29分,王家坝闸开启,洪水从淮河干流泄向蒙洼蓄洪区。这是蒙洼行蓄洪区自1953年建成以来第15次启用蓄洪。

  随着洪峰的推进,以及第二和第三次洪峰的形成,王家坝下游的各个行蓄洪区此后依次启用,到7月19日,位于蚌埠上游的荆山湖行洪区开闸分洪,淮河流域已经启用10个行蓄洪区多次分洪。而下游入海入江水道也全面开启泄洪。这些手段有效削减了洪峰,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

  大水小灾

  汪斌在7月23日表示,此次淮河流域大水造成的最终损失仍在统计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淹没土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都比1991年和2003年小得多。

  此前的7月17日,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淮河今年虽然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但人员转移无一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堤防没有一处决口,流域水库也无一垮坝。今年淮河的洪水全面超过2003年,但淹没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二,转移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工程险情减少了四分之三,防守人数减少了五分之四。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截至7月16日统计,此次淮河洪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370万亩,成灾1304万亩,受灾人口2042万人,倒塌房屋7.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

  与1991年和2003年洪灾相比,今年受灾面积分别少2398万亩和4902万亩;启用行蓄洪区涉及人口分别减少60.2万人和9.8万人;紧急转移人口、防守人数和险情分别较2003年减少154万人、252万人和1619处。

  与过去数百年间的历史相比,今年迄今为止淮河防洪的结果无疑令人欣慰,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人治淮的梦想正在接近实现。

  淮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淮河经过160多米的落差迅速到达今安徽境内,即进入漫长的平原洼地区域,流速上的突然减缓使得安徽境内淮河两岸成为洪水漫灌之所。而近代的黄河夺淮又使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淮河江苏段淤塞,洪水下泄不畅。

  这种地理特征,加上夏季雨量大的特点,使淮河流域变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地区。包括安徽、江苏在内,近代曾出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场景。淮河因此变成国人必欲治之的心头之患。

  而汪斌23日表示,经过新中国数十年的治理之后,现在可以说,淮河流域已经达到“大雨小灾,小雨无灾”。

  手中终于有了牌

  近年来建设的治淮工程,被认为是此次防洪成功的重要原因。

  汪斌认为,已经完工的治淮工程为洪水调度创造了条件,使得今年的调度比2003年更从容,效果更好。

  中国治淮人期盼今日这一手好牌已有多年。虽然新中国自1950年淮河大水之后即加紧了治淮步伐,但是限于财力和技术水平,治淮进展缓慢,甚至还一度走了弯路。

  1950年夏的淮河水灾促成国家在同年10月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但是不久之后治淮即偏离了方向,河南和安徽此后总结推广“以蓄为主”经验,大量兴修水库和水坝,并导致1975年8月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造成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视察淮河时还提及了这一场灾难。

  血的教训使治淮回归到“蓄泄兼筹”的正确道路上来,即在上游修建水库适当拦蓄洪水,在中游设立多个蓄(滞)洪区以备分洪,下游疏通淮河入江入海水道以加快泄洪。

  然而受财力所限,直到1991年的大洪水来临时,治淮工程建设仍没有太大起色。

  1991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给全流域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44亿元。当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在“八五”期间增加治淮投入,在淮河流域兴建19项骨干工程。

  此后到2003年大水前的12年间,入江水道加固、淮河入海水道近期治理工程等竣工。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结束了淮河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

  2003年6月到8月,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64.3亿元。这一次大水推动治淮工程建设再加速。

  2003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抓紧淮河流域灾后重建和加快治淮工程建设等问题。两周后,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在2007年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十分巧合的是,似乎正是为了考验人们的决心,历史性大水打破周期,在4年后卷土重来,而所幸上述19项工程中有13项已经完成,并在今年的大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介绍,19项治淮骨干工程估算总投资447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已累计安排投资34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86亿元。

  汪斌表示,今年的防洪指导思想与2003年并无两样,但今年调度的手段和条件已经大不一样,因此结果也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淮河流域有效的防洪防涝体系已基本形成。

  事实证明,上游水库的拦蓄、中游行蓄洪区调度自如的分洪、下游入海水道的快速泄洪,成为今年防洪成功的关键因素。

  行蓄洪区的人水和谐出路

  随着治淮工作的进展,淮河洪水的损失已经逐渐集中于沿岸的行蓄洪区。汪斌认为,现阶段治淮工作已经解决了人的安全问题,但蓄洪区及土地的安全仍难以保证。

  据汪斌介绍,目前淮河流域尚有21个行蓄洪区,20个在安徽,一个在江苏,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区内人口150多万人。每遇大水,必须启用多个行蓄洪区,导致人口被迫转移,区内耕地和设施被淹,损失巨大。

  近年来,国家对行蓄洪区实施了移民外迁工作,并投巨资在区内建设了庄台、保庄圩等避水居住区,已大大减少了人员、财产转移的数量和难度,同时也减少了分洪造成的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损失。

  汪斌表示,下一步治淮工作的重点之一将是进一步从行蓄洪区转移人口,减少行蓄洪区数量。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行蓄洪区问题的实质是人水和谐问题。行蓄洪区历史上基本就是淮河天然的行洪滞洪场所,只是由于这些地区土质肥沃,在没有大水的年份是理想的粮食种植区,才逐渐被人开垦,并形成“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拉锯格局。

  7月13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河南省抗洪救灾工作的汇报时也指出,在这次大洪水中,治淮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还需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淮河的问题。

  他说,关于行洪区、蓄洪区的根本对策问题,我们有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很多地方的行洪区、蓄洪区很早以前就是湖泊、水的大通道,现在人多了,这些地方都被人占了。要敞开这些通道,人就要搬走,才能行洪、蓄洪。这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水要有路可走,人就要让路。

  他要求地方政府总结过去修建庄台、圩区的经验,并统筹评估论证迁移安置、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办法的利弊。

  13日当天,温家宝总理到蒙洼蓄洪区内看望群众时表示,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要按最高的标准给行分洪区灾民补偿。

  汪斌表示,沿淮行蓄洪区加上滩区的人口共有200万左右,短期内全部移出还不现实,因此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思想将是该退的退出来,该保的还要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